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精神药物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尽管罕见,但有致命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精神药物造血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白种人、中年人发生率较高,其中导致死亡的比率为8%~17%[1]。
在应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出现下列症状体征应进行全血细胞监测:牙龈出血、胸痛、感冒症状、干咳、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发热、淋巴结病、周身不适、皮肤苍白、皮疹、紫癜、瘀斑、咽炎、口腔炎等[2]。
临床表现
精神药物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有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症、紫癜、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2]。其中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率较高。现将主要类型分述如下。
一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粒细胞计数<1.5×109/L。常在用药 1~2周后发病,其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常在停药 3~4 周内恢复[6]。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高热、咽部肿痛等,血细胞检查可见杆状核增多。当粒细胞计数在(1~1.5)×109/L 时,感染不常见,而在(0.5~1.0)×109 /L 时较常见,低于 0.5×109 /L 时,可出现严重感染[2]。
二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粒细胞计数<0.5×109/L。常在用药 3~4 周后发病,起病多急骤,老年人及女性发生率高,其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6]。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高热、咽部疼痛、极度疲乏感、口腔黏膜感染、咽部溃疡、牙龈出血等[2]。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往往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其起病急骤,不能仅仅依靠血细胞的监测来发现这一问题,严密的临床观察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消毒隔离,应用足量的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支持治疗等,及早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有利于感染的及时控制,使住院时间缩短,降低医疗费用[7]。
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109 /L。
临床症状包括干咳、胸痛、呼吸困难、腹泻、体重减轻、肺炎、颈痛、颈项僵直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2]。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
四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100×109/L。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髓抑制性、免疫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三种类型。
患者起病前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用药史,发病时间因药物和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者用药后数小时发病,一般在用药后 1~2 周发病,时间长者数周甚至数月发病。骨髓抑制性药物多在疗程后期剂量足够时发病,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用药 24 小时至 7 天以内,少数于数周至数月后发病[8]。
临床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应用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免疫抑制剂、输注血小板悬液,当有感染时,应用抗菌药[9]。
五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感染和死亡。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和剂量有关,是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吩噻嗪类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是药物的特异质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10]。
精神药物引起者以第二种多见。
其诊断标准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血小板<20×109/L;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 /L;血红蛋白<100 g/L[2]。
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骨髓穿刺物中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多部位穿刺涂片呈现增生不良,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9]。
处理除停用致病药物外,尚有输血、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碳酸锂、骨髓移植,当有感染时,应用抗菌药[2]。
六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大类:新抗原/免疫复合物型,常在用药数日内发生,停药后数日至数周内溶血缓解;药物吸附 / 半抗原型,用药 7~10 天发病,亚急性起病,停药后数日至 2 周内溶血缓解;自身抗体型,需要长期用药(3~6 个月)后产生,常为缓慢轻度溶血,停药后要较长时间(>1 个月)才能缓解溶血。
②药物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或对异常血红蛋白的影响所致。
精神药物引起者以第一种多见[10]。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破坏增加所致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有无黄疸视溶血的程度而异。严重时起病急骤、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躁,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以及明显的黄疸和贫血。
重症患者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和昏迷。尿可呈深黄色、棕红色或酱油色的血红蛋白尿,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表现为少尿和无尿。
处理应停用致病药物,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应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不宜采取输血治疗[11]。
参考文献
[1] Galbuad du Fort G. Hematologic toxicityof antidepressive agents[J]. Encephale, 1998, 14(4):307-318.
[2] Oyesanmi O, Kunkei EJ, Monti DA, et al.Hematologic side effects of psychotropics[J]. Psychosomatics,1999, 40(5): 414-421.
[3] Lubran MM. Hematologic side effects ofdrugs [J]. Ann of Clinand Lab Sci, 1989, 19(2):114-121.
[4] Balon R,Berchou R. Hematologic side effects of psychotropic drugs[J].Psychosomatics,1986,27(2):119-120.
[5] Levin GM,De Vane CL.A review of cyclic antidepressant-induced blooddyscrasias[J]. Ann Pharmacother,1992,26(3):378-383.
[6] Flanagan RJ, Dunk L. Haematologicaltoxicity of drugs used in psychiatry[J]. Hum Psychopharmacol Clin Exp ,2008, 23(S1):27-41.
[7] Chengappa KN,Gopalani A,Haught MK,et al. The treatment of clozapine-associated agranulocytosis with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J]. Psychopharmacol Bull, 1996, 32(1):111-121.
[8] 都丽萍, 梅丹.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6):414-418.
[9] 叶任高. 内科学[M].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4-676.
[10] 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423-2476.
[11] 韩春美, 王继洪.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毒副作用及治疗[M]. 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9:96-98.
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技师
信阳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新疆医科大第二附七道湾医院 药剂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药剂科
主治医师
井岗山学院附属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