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需要进行磁共振的患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主治医师开具磁共振检查单之后,心急如焚的去做检查时,却被告知需要预约、需要排队、需要等待,很多患者在无奈之余,也很担心由此延误疾病的诊治。但医院亦有自己的苦衷,磁共振成像虽然具有安全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功能成像方法多等优势,但扫描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面对众多的患者检查需求,医院此前除了尽可能增加相关设备外,就只能让患者排队等待了,但这一现象可能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发生转变——
2018年5月11日,由苏州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举办。作为本次大会在医疗领域的合作方,飞利浦健康科技特别策划“医疗人工智能尖峰论坛”,并以其最新发布的光速智能磁共振作为介入点,将磁共振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最新科研进展在特定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作出详尽阐释。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Gore教授,荷兰莱顿大学Rob van der Geest教授及上海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峰会。
飞利浦发布光速智能磁共振
在论坛中,压缩感知成像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与讨论。压缩感知成像被誉为21世纪数学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地质、天文学等领域,在磁共振成像领域更是掀起了一场加速革命。运用传统的磁共振,在常规采样中,存在扫描速度慢且大量信息冗余无用的不足;而并行采集技术的隔行采样,又令图像模糊且信噪比较低。将压缩感知成像应用于磁共振将令磁共振成像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直以来,磁共振成像具有安全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功能成像方法多等优势,但扫描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科研机构与医疗组织一直不断加强合作,以在不损失图像精度的前提下,加速扫描时间,持续提升磁共振在临床应用中的性能。作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全球领导者,经过多年的研发,飞利浦突破了信号采集,空间转换和重建速度的限制,率先在光速智能磁共振上实现全身全序列压缩感知成像。
飞利浦研发的光速智能磁共振,其设计理念即为:随机采样以压缩扫描时间,迭代重建以感知图像精华。它采用数字化随机采样后,经小波变换,在希尔伯特空间上离散降噪后再做小波逆变换。基于卓越的后处理优化系统,光速智能磁共振以56000幅/ 秒的速度不断优化、循环重建后,最终大幅缩短扫描时间。举例来说,在不影响图像精度的前提下,压缩感知成像能提高腹部扫描速度5-24倍,提升骨肌成像速度3-6倍,加速心脏成像6-10倍,盆腔扫描时间可由传统磁共振所需的2分半钟锐减到50秒。在针对各器官的扫描中,均能减少运动伪影,改善软组织对比度。
飞利浦光速智能磁共振采用alpha智能梯度,具备80mt/m超高梯度场强和200mt/m/ms的超快切换率,为全身压缩感知成像提供强大的硬件基础。Alpha梯度具备四种智能模式,能满足多层次的临床科研需求。
光速磁共振提供AI解决方案:CX与ISD2.0人工智能平台无缝结合,在神经、肿瘤、心脏、影像组学领域支持临床科研,加速创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