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卢朝霞:软件定义医院 技术革新终将改变医疗

  谈及医疗,多数人总是觉得是医生在起绝对作用,无论是小到一个病例的诊断,还是延展到一个医院的运营和风格,再或者是大到整个医疗的发展轨迹,大家都会觉得应该由医生的医技和从业经验、学术造诣来起绝对的主导作用。

  但是在技术开发人员来看,这种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也忽视了科技,特别是相应软件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乃至未来,将是软件定义医院,技术革新终将改变医疗模式和发展路径。

卢朝霞:软件定义医院 技术革新终将改变医疗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女士

  这一观点是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女士在近日向39健康网编辑表述的。

  软件定义医院 让医疗服务更加流畅

  在交流时,卢朝霞表示,之所以说软件定义医院,是因为软件无处不在,软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软件也定义了医院,怎么样定义呢,软件作为一个使能器,把医院的功能放大,可以把医院的功能变得更加智慧,可以让医院的服务更加便捷,所以说软件是赋能、赋值、赋智。

  我们说软件定义医院,就是要用软件思维,使得医院的流程更加优化,以患者为中心,以我们的医护人员为中心,实现检查过程的重构,实现医院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重构。同时软件是连接的重要手段,实现院内的连接,院外的连接,这样把服务更加的连续,更加的扩大。

  软件还是分享,通过软件可以使知识得到分享,就可以把医疗资源的优质知识放的更大。另外通过这种智能化,实际上也是让更多的应用可以拷贝,可以放大,所以软件定义医院,实质上是从另外一种思路改变了我们医院的就医模式,改变了我们的就医环境,改变了我们服务模式。当然软件定义医院,需要有标准有框架,有更加细的设计,所以在未来的实践当中,东软会进一步考虑如何能够让医院更加智慧。

  软件和信息化必须为医疗的改革和老百姓的健康做服务。我们未来是一定利用软件、利用信息化作为引擎,来推动服务更加及时和更加便捷,更加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让医护人员,服务的操作的更简便,利用这种智能化能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最终要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个实现也是围绕着国家医疗的一个改革目标,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和医疗大数据,来实现相应医疗信息化的这样一些工作。

  技术改变医疗 人工医疗智能成为行业热词和发展趋势

  除软件定义医院外,卢朝霞觉得技术革新终将会改变医疗,这从2017年的行业热点以及2018年的发展趋势上就可以看出来。据卢朝霞介绍,如果从东软集团的视角来看,行业趋势大概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或热词来概况,第一个大关键词是从技术角度来看,是一个“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的一年,这里面有两个小的关键词,其中“互联互通”指的是连接,包括医院内多个分布子系统的连接,外部就是他的医联体、医共体和顶层的连接,所以互联互通是一个关键词。

  另外一个小关键词是“一体化”,这一部分实际上他和互联互通还不太一样,互联互通他是连接、通讯,一体化是把很多孤岛的系统,通过重新的模式设计变成一个一件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屏幕当中,可以把所有要实现的功能来实现,背后是软件一体化的这样一个过程,把我们过去分离的系统,通过软件重新的定义变成一个很方便操作的一体化系统。

  第三个小关键词,是现在比较热的,“移动化”或“互联网化”的这种概念,这是技术。那么从应用角度上来讲,在2017年有几个服务通过这个技术实现了优化和提升,就是打造最佳患者的就医体验,比如挂号、检查、时间优化等等,实际上这也是国家一个目标,就医体验的一个改造。

  第二个大关键词在应用方面,就是“精准健康扶贫”,这对于东软来说是一个大事,同时更是全行业在围绕着国家那边大的战略,为人民谋幸福,不能让一个掉队。对医疗来讲,精准扶贫除了政策导向以外,其实也是技术的升华,精准扶贫,怎么精准,需要健康大数据和准确的算法,才能实现精准。而精准的算法和健康大数据除了扶贫以外,对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行业内涉及到这个领域的企业在扶贫的同时,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个大的关键词是最近非常热门的,就是“AI人工智能”,相信就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2018年在人工智能方面会出现一些实用化的一些应用。

  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会出现哪些实用化的应用,卢朝霞认为很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快速取得成效,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医疗管理方面,当然过去这个领域我们叫统计分析,不叫人工智能,当然这个也是当时的技术局限所造成的,更多的是人在起主导作用,还有一些数据方面的误差之类的。将来换成人工智能则不一样,因为人工智能是全面的,从数据收集的规则制定、数据的分析、智能的学习、模型的建设、依据大数据的科学算法,结合地域和其它环境的变量,在大大节省人工的情况下,给出更客观的结论,我觉得这个方面如果要应用前景一定不错。

  除了分析功能外,在医疗管理方面还有一个评价体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比如评价一家医院一个专科评价的系统,这里边把过去人的评价知识化以后,聪明的人工智能就可以替代人根据这个因素进行更为严谨和科学的评价结论。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绩效和费用的支付方面,人工智能更有大展拳脚的地方。

  第二个大方面在医学里边的应用,卢朝霞个人判断人工智能会从专科开始做起,来实现相应的突破,这个专科包括辅助疾病诊断、老药新用知识抽取、基因测序和相应应用、肿瘤和重病的辅助诊断治疗等。

  辅助疾病诊断目前其实已经有一些较为可喜的案例出现,如影像数据的比对不仅能大大减轻初筛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一个影像科医生核查一张影像片大概需要10-20分钟,但人工医疗智能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就比对完毕。同时依据大数据和科学的算法,能给医生强有力的建议。拿东软自己举例,东软的泌尿专科CT产品在美国卖的不错,人工智能概念出现之后,东软帮着这些客户安装了泌尿辅助检查的软件,然后用软件帮着美国上千家的泌尿专科找影像结果里边的结石患者,然后帮医生诊断患者是怎么回事,美国那边的用户觉得很有帮助。

  东软在大数据和AI方面布局还是比较早的,因为东软医疗本身就是做影像产品的,所以很早就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影像的辅助诊断。第二,东软有幸做了中科院肿瘤医院的国家863课题,所以在精准的癌症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这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准备。第三,GRGS,通过GRGS分组器不管是在区域还是在大医院里面,这种相应的精细化管理、考评等等东软做得也比较早,如东软望海就早早做了相关的工作。

  至于2017年,东软集团在这方面更是下了大力气,专门和相关的大学研究机构成立了相应的联合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机构,利用他们专业化的优势和我们的技术优势来共同开展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当然,就目前的进展来说,人工智能是刚刚开始,在这种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的话,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会使得医院更加智慧,这肯定是未来发展的需要。用计算的力量,用智能的力量人我们感到更便捷,这一定是技术带来的好处。

  此外,对于行业内一些人担心的“智能将取代医生”的说法和担心,卢朝霞强调说,医生肯定是不能被替代的,但是智能一定能帮助人,这一点是肯定的,医生在治病方面是永远不能被替代的,为什么?因为智能可以做到99.9%的统一,但是放到一个个体患者的时候,就因为那0.01的误差,可能就人命关天,所以最终诊断还是要依靠医生的判断,这里面有伦理,有其他相关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所以机器不能完全替代人,它能辅助诊断、能帮助人,在很多事情上可以帮助人考虑一些问题,所以在医学诊断方面智能是辅助,肯定是可以的,完全替代医生这是不可以的。

2017-12-13 03:29:12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