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目前药店奶粉销售方面,一心堂与丁丁药局分别是大陆与台湾的龙头,当中有什么秘诀?
张振兴:台湾丁丁药局 董事长
赵飚: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总裁
张振兴:丁丁药局卖母婴产品有23年了,从一家店开始发展,到现在卖到台湾第一,销售占市场总量的18%左右。
为什么会卖这么多奶粉,最重要的原因是好运。第一,当时台湾出生的小朋友很多,一年出生了40万。第二,当时的国民收入达到15000元美金,有余力去买好的营养品给孩子使用,这是一个很大的爆发点。其实台湾药店卖奶粉有50年以上时间,我小的时候就有药店卖奶粉,但是不成气候,因为那时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买几罐奶粉,大家都用母乳养育,所以必须要到国民收入超过15000元美元,才能有余力。第三,我公司所在地在台湾的高雄,公司附近有两三所学校专门培养药师,台湾大部分的药师都是从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为我们培养了很多的药师人才,他们虽然不是专门的奶粉专业,但是他们有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知识,所以对于奶粉销售有帮助,不用高价外聘。我开的第一个母婴复合型药店,高峰期时就有12个药师在岗,包括扫地工都是药师。
此外,还有三大因素,第一,管理科学,日渐成熟的资讯业为管理提供了帮助,如果没有电脑,连锁药局的管理会很麻烦;第二,当时竞争对手是母婴店,但台湾母婴店都非常保守、传统地在经营,奶粉卖得不多,都在卖衣服,而且专业也不及我们;第三,当时台湾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造成消费者全部跑去诊所、医院去,不到药房买药,药店营业额急剧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台湾药店不得不转型,而且变成所有药店的全民运动,因为如果不参与也就活不下来。
赵飚:以现在的月销量来看,一心堂的奶粉年销售会过一亿元,虽然说跟母婴连锁店比起来并不领先,但是我觉得,在目前药店终端的母婴产品总体卖得不漂亮的情况下,一心堂还算说得过去。
总结一心堂经验,我认为核心有两点。第一,企业把奶粉销售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补充产品。近年,在电商热潮的冲击下,传统实体药店的发展倍受挑战。虽然药店还有生存空间,但部分品类的销售已经流失到线上,例如医疗器械、保健品和计生用品等。这个趋势将降低药店经营的盈利水平,正如丁丁药局的张总所讲,我们现在尝试奶粉销售,也是因为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因此,药店一定要向过去没有探索过的领域延伸,进行增量的探索。结合药店的特点,奶粉符合GSP要求,也能体现药店专业性,是可以作为重要战略品类进行布局的。而且目前境外的同行,例如美国CVS、沃尔格林,以及日本的药妆店基本都已完成转型。目前大陆药品零售业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奶粉是转型很好的切入点。
第二,制定战略后,要有决心和执行力。我认为药店卖奶粉,必须用尽吃奶的力气,不能半吊子,否则会出问题。一心堂在七八年前就卖过奶粉,当时因为产品过了销售期卖不出去,结果白白浪费了,这是很现实的教训。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尽力解决奶粉动销问题,市场份额就永远留在母婴专卖店里。
第三,从整个母婴产业链去思考奶粉的销售问题,把每个细节都考虑清楚,包括供应链管理、药店销售和顾客培养等,把这些环节连贯起来,奶粉动销问题才能解决。
台湾经验:高层和员工一齐接受“再教育”
▶主持人:万事开头难,台湾的药店同行在起步阶段肯定也面临过诸多困难,当时主要困难有哪些,是怎么克服的?
▶张振兴:丁丁药局转型以后产品销售占比发生巨大变化:奶粉占总销售量的25.5%,纸尿裤占18%,婴儿用品占28%,药妆产品约占5%,医疗器材约占6%,营养品占约10%,药品约占10%。而以前药品占80%~90%,可见,如今的产品比过去更加多元化。
最大的困难是店员对产品不了解,药店突然引进了两三万个新产品品规,变得有点像supermarket。众所周知,奶粉是负毛利经营,需要在其他品类上弥补奶粉的不足。而这些新增的产品同样需要专业销售的知识和技巧。其次,是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要克服。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花很多时间培训员工,新药师进来会安排头三个月带薪培训,培训之后才正式上班,此后每周还要培训,这样运作到两三年,才能逐步克服专业不足问题,进入稳定期。同时,管理团队也要去学习,接受类似EMBA的训练,因为管理团队如果不懂流通业的经营与管理,就会制定不合实际的政策,后期会出大问题。所以包括董事会在内的成员,大家都要去上课,这样,两三年后公司的经营会慢慢走上轨道。这一切都强调了一件事:必须靠专业吃饭,专业不足,即便找到好时机,也支撑不了多久。
一心堂心得:突破速度要快,慢就黄了
▶主持人:大陆药店目前在起步阶段碰到的困难又有哪些,张总前面所提及的经验是否有值得大陆连锁药店借鉴之处?
▶赵飚:我认为还是要从四个方面来解决瓶颈。第一,达成全行业的共识,大家一致行动。大陆药店本来就不是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所以必须全行业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聚合效应。过去我跟日本药妆店交流,问他们是怎么跟化妆品店、商超竞争的,他们说,主要是通过成立药妆协会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全行业的合力。结合一心堂的经验来说,一心堂在云南省内有2400多家店,试点奶粉销售可以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但在省外,我们需要更多同行联手,才能做出一些成绩。
第二,改善供应链关系。奶粉供应商原本很少关注药店,他们的重心在商超和母婴店。药店没有上量,就没有谈判筹码,供应商不会平白无故地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价格。这一点,我们的经验是,初期要懂得取舍,例如我们下决心卖奶粉后,允许第一年亏损一百万,先把量做起来。但其实当我们亏损到五六十万的时候,情况就已经好转了,2014年底开始扭亏为盈,到今天,奶粉综合毛利率达到23%,相当不错了。
为什么可以做到毛利率23%?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我们跟传统奶粉供应商的博弈能力提升了,能赢得更多的让利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意扶植一些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强势的奶粉品牌,综合毛利率就提升了。
所以说,优化供应链是很重要的,首先从顾客需求来考虑,你必须尽可能满足顾客需求,只要是顾客想要的品牌,就要引入药店,这样才能引流,引流之后才能谈得上品牌替代。当然,这对供应链管理要求很高。
第三,奶粉涉及婴幼儿知识和相关健康管理,药店要提升专业知识。如果店员跟妈妈们没有共同语言,被看出是外行,就很难成功。提升员工专业知识,是必须严格抓紧的。
第四,对顾客的培养,要懂得造势,我们前期在云南投入了超过一百万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推广,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这样顾客才会关注。还要做精确的客户管理,提高客户黏性,包括扩延母婴品类的问题,如纸尿片,一心堂现在一个月销售达一两百万。我们需要耐心,逐步地扩延品类,跟母婴店竞争。
有个细节要强调,如果有些企业在某区域很强,但在全省没有总体优势的情况下,可以从局部开始试点,先从一个县或一个地市努力,然后逐步往外突破。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要快速突破,不能慢,一慢就麻烦了。
现在赶着卖奶粉,是早了还是迟了
▶主持人:目前业内有两个普遍的观点:一种是,如果有国家的强制政策铺垫,如奶粉必须在药店出售等,所以没必要这么拼,等国家政策到位了再拼也不迟;另一种是,现在不能等,等到政策出的那一天的时候,也许市场就已经被别人占了,必须现在开始尝试、探索,哪怕再艰难也要插一只脚,两位如何对此怎么看?
▶张振兴:这是不是一个机会,实在很难说,通常认为,机会跟冰激凌蛋糕一样,放一个小时就融化了。所以,如果是机会的话就要赶快把握,不然就跑掉了。马云说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全世界都承认,马云逮到了机会。但我认为,对机会的考虑,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SWOT分析,对企业做盘点。关键是财力和人力,如果这两点不成问题,当然可以尝试,即便不顺利,权当交学费,继续学习。
重要的是,不要被是当先行者和后发者的问题困惑了,这两者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例如阿里巴巴相对亚马逊是后发者,但如今大陆市场,阿里巴巴的成就比亚马逊高得多。又比如近期小米手机,相对苹果而言同样是后发者,假设小米与苹果一齐出道,早就变成小米粥或者小米酒,因为小米缺乏核心的晶片技术。所以,后发者可以看作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
当然,你有后发优势,先行者同样可以改良,抢快鲸吞市场,后面进入的机会就很小了。例如现在台湾的奶粉市场,你想进入已经迟了,因为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市场开始萎缩,你只能变成旁观者。
▶赵飚:第一,希望政策规定只允许药店卖奶粉,这个想法不现实。而且政府也不应如此规定,只要其他销售渠道同样解决供应商质量把控的问题,满足运输储存和销售卖场的规范要求,就同样可以卖奶粉。再者,药店原本就没有形成奶粉销售的规模和优势,市场份额在母婴连锁店手上,凭什么突然让母婴店不能卖奶粉。
第二,连锁药店同行必须形成一致行动,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大家不合力,最终不会见成效。因为奶粉销售是需要药店集体培养消费者的过程,如果大家都躲在后面,看着别人先行,自己坐等收获,是不行的。我认为,有时候药店就不应该太精明了。正如一心堂在整个母婴探索方面,已经投入了几百万,很多同行都笑我们傻,但我们认为这些事情哪怕再傻也值得。如果每个人都那么精明,不舍得投入,药店的转型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者,跟我们联合行动。
第三,要强调,先行未必会成为先烈,只要最终冲过难关,肯定有收获。以母婴消费人群为例,他们的黏性比普通顾客强,只要采取一对一的互动式顾客管理,配合精准的顾客数据分析,别人很难从你手上抢走顾客。
主任医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
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治医师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技师
信阳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