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药店经营千万别碰四大致命误区

  消费者在接受了多年的营销技术洗礼后,他们对各种行销手段的理解力不会比任何一个营销高手差。而且消费者精打细算的程度是超乎想象的,表面上商家的免费活动可以吸引很多顾客,但实际对比药店的营销成本,效益可能未必能高于预期,而且顾客也会对商家真正的增值服务产生疑心,怀疑是动机不纯的推销。所以,经营者在考虑降低成本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假免费、真推销”的方式其实蚕食更多的成本。

  很多人认为,零售药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导致顾客失去信心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因为从药店的角度来说,许多看似短期行为的操作,出发点并不是仅仅为了眼前利益,只是连锁走进了以下误区:

  致命误区一:绩效考核重量不重质

  许多连锁药店对奖金制度有错误的理解,常常重“量”不重“质”。虽然天天喊着要提高药学服务品质,但是如果销量是薪酬奖金的唯一标准,那么又如何指望员工会在顾客服务质量上用心。因此,如果经营者认为药学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应对绩效考核以及对应薪资奖金结果进行调整。

  有些企业很认同“药历管理”对慢性病顾客的意义,可实施时却硬性地要求,员工每个月必须增加多少名顾客药历档案,这真的好吗?不难预测,药店里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员工拼命地拉顾客检测血压,一个月下来自然增加了很多检测资料,但这些资料其实对顾客的帮助并不大,因为员工并没有重视每个顾客的健康背景,只是单纯地追求数量。至于希望通过服务改善顾客与店员关系,提高专业的认可度,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为顾客看到的,只是一个数据记录员,而不是他们想依赖的健康顾问。

  要走出这个误区,连锁药店就要改变一种惯性思维——今天都活不下去了还谈明天?

  事实上,在如今消费者话语权不断提高且消费透明化的今天,我们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回归顾客购物满意度,努力经营顾客,提高连锁品牌印象。虽然目前大部分消费者缺乏自我药疗的意识,对联合用药的理解也很模糊,但从营销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顾客对于越没有把握的消费,就约会青睐“追加销售”,而不是“组合销售”。

  追加销售的意思,是顾客对首次购买满意后,成为回头客,产生二次购买(重复购买)。而“组合销售”模式常常让顾客认为,首次购买超过预期消费金额,感觉上当受骗,在印象里给药店差评。

  决策理论大师赫伯·赛门提出,顾客购买决策心理会遵循“满足法则”,即顾客满意的消费应该是“满意+足够”从顾客购买心理和零售药店的需求出发,药店理解“需求+”,就不能一昧地强求店员片面提高客单价,而是把拉动客单价提升的责任交接给营销和商品部门,从顾客是否重复购买来考核顾客对门店服务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店员的服务意识。

  致命误区二:喜新厌旧的企业文化

  现代人总是崇尚新产品、新客户、新领域、新的营销方案,“新”似乎是英明领导的体现。但营销理论告诉我们,维护老顾客的成本比新顾客低,一个满意的老顾客还能开发新顾客。而一个创新的思维要变成有效的行动,需从上到下,每一个部门的配合,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我们看到优秀的企业,大多能够提出很多优秀的创新方案,但一年下来,只有一个创新的方案能持续执行并成功。药店营销也一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创新的营销活动提高存活率。

  要明白,“求新的文化”,会把维持现有事务,变成最不彰显员工效益的工作。所以,维系及满足现有顾客需求成为了次要工作。从开新店或顾客首选购买商品时,顾客会得到一个讯息:当“蜜月期”结束后,他们的购买变成了理所当然。员工专注在新顾客开发上,导致员工不断急于结束顾客的首选需求或现有顾客,以便进入下一个销售阶段。而顾客也学会不断地在不同企业寻找蜜月期,这就让企业不得不迫切地创造新的蜜月期(还记得过去介绍着的“顾客关系投资误区”吗)。因此,几乎每一次都是重头开始的成本投入,但都投入在既有客户的既有需求上,又怎么会产生成本的递延效益?

  致命误区三:Putting lipstick on a pig

  经济学里有一个竞争性均衡定理,如果行业中每一个企业都卯足全力打价格战,就没有一家能够赚到钱。这提醒我们,如果单纯模仿竞争对手的模式,而没有严谨的研究讨论和流程化的管理,顾客未必会对我们的工作买单。

  营销部门常常大声疾呼如何强化活动的包装、广告、简介、承诺等,但通常只是增加了营销成本,很少切中顾客的痛点。英国有一句谚语:“Putting lipstick on a pig(涂了口红的猪)”,就是说,商家如果只考虑效益、执行流程、宣传方案,却忽视顾客的需求,以及企业内部对行为方式的变革,那么顾客只是“在几公里外就能分辨哪些是涂了厚重口红的猪”,仅仅如此而已。

  在辅导创建服务流程中,我喜欢用“接触点管理”来解释:一个服务流程中,顾客能感受到自我需求被满足是通过与企业的许多接触点来实现的。营销4P中的4P就是对顾客与企业接触点的经营,但是零售药店是以专业服务为导向的,应该在4P中加上人(People)、实现专业的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与实现专业的过程(Process),也就是营销7P(见下图一)。

  

1

  为了关注在流程中对顾客的需求,可以采用接触点分析的方式(见下图二),寻找创造顾客满意的服务经验。尝试先把销售放一边,即使会议营销也是最后一天才谈商品,他们都知道先经营顾客的经验再说商品,我们如何把体验与销售放在一块呢?如果想不通这个道理,那么就难以理解O2O体验馆为何大费周章的投资了。

  

2

  致命误区四:没有对高管考核销售结果

  笔者曾经辅导某家连锁药店改善服务质量,期间涉及到员工薪酬体系的改革。当笔者重新分配员工基本工资、职务津贴与奖金的权重时,调高了员工基本工资占比,这在零售药店是个很受争议的做法。当时企业经营者问,如果基本工资占比提高,是否意味着员工考核的重点不是销售结构,而是服务过程,如果销量下降怎么办?如果把销售比重从基层员工身上降低,那么该加在谁的身上?

  我的回答是:当然加在高阶主管上!纵观服务业的优劣,都是先有服务品质优劣,才有销售优劣。企业经常把销售的重任放在员工身上,而经营策略的好坏却从不纳入考核。在有限的资源下,员工能做的就是热情服务。但是,设计企业顾客关系管理、分配资源、管理成效的是高阶主管,所以员工考核的应该是过程,而高阶主管(包含总部各部门主管)考核则应是结果。

  当行业掀起价格战,营销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避免这种事发生,而顾客关系管理则需要领导部门,透过DIKI(资料收集、资讯分析、形成顾客需求体系及建立客户关系网)建立顾客发展的管理。尤其是顾客服务模式和客类经营模式的建立。

  每一个病症的服务模式,如慢性病、儿科、妇科、甚至最常用的感冒药,顾客在服务需求上都有其特殊的接触点及服务方式:有的需要长期管理,有的需要隐私管理、有的需要更快速的服务……当顾客进入货架区或者接触点后,服务模式就被启动,员工的专业及热情就成了个性化,否则很多顾客不会愿意听店员的意见。

  营销部门对不同客类的商品需求性应该了如指掌(见下图三),从而帮助商品部门辨别商品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生命周期,并分析门店服务模式下顾客的成长性,适时指导门店在哪些接触点上改善。

  

3

  崔为民 上海汇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5-10-21 09:32:57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