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处于弱增长状态的药店来说,亦是如此。药店除了使用新技术,还在谋求与医院、电商及软件开发商等各方的技术合作,只是这类合作型新技术,对于药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好?药店加入网络医院和第三方购药APP运作后,将面临的利弊或许能说明问题。
网络医院:春天虽美,奈何太短
2014年10月及今年3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二医”)和康美医院分别正式上线网络医院,这是全国获得卫生计生部门许可的首两家网络医院。
网络医院主要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由医院提供在线医生,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患者通过社区医疗中心、大型连锁药店、农村卫生室、健康小屋等网络就诊点和在线医生视频通话就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在药店或社区医疗中心拿药。
与网络医院合作,对于药店来说,短期或许能名利兼收:首先,与网络医院合作,会给药店带来人流量。患者网络咨询结束后,可以在药店购药,给药店带来实际收益;其次,药店与正规网络医院合作,有医生看诊,加上国家的政策认定,在消费者的意识中,这是权威和诚信的体现,有利于提升药店的品牌知名度;再次,网络医院允许医生开具处方药,同时消费者可以使用医保支付,这将提升消费者的使用积极性,同时增加消费者对药店的黏性;最后,网络医院的出现使患者就医和购药分开,或将推进医药分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师多点执业等医改新政策落地。
但是,从长远看,网络医院在运作中也有不少弊端。譬如,人流量小,给药店带来的实际收益低。据广二医网络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省已有1000多个就诊点,每天接诊的患者约500人次,说明过半就诊点每天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且,药店就诊点需要配备店员、设备、网络和空间,政府虽有补贴,但药店还需做不少投入。而在风险控制上,网络医生无法通过把脉、检查、化验等方式诊断病情,如果出现医患纠纷,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出台之前相关责任难厘清。此外,网络医院为规避风险,只看慢性病,极可能会被“春雨医生”、“华康医疗”等互联网方式反向重构,类似于把医院药房拓展到定点药房,就地引流,本质上并未医药分开。
显然,网络医院只是一个过渡期产品。
第三方购药APP:看得见的肥肉不一定吃得着
据中康资讯统计,目前国内已有3000多款移动医疗健康类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医药电商以及医疗专业信息查询等服务。
近两年,医药连锁呈现弱增长,加上从政府到连锁都看好互联网,不少企业加快布局第三方购药APP,力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方购药APP的存在,自是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第三方购药APP,必须跟大量的线下连锁药店合作,这将给药店引流线上顾客,巩固区域内服务人群,拓展消费者渠道,提高药店销售额;另一方面,第三方购药APP由一开始的不能医保支付,到今年初“药给力”推出后的可以实现医保支付,大大促进了消费者消费和药店销售。
然而,随着线上到线下服务的落地,第三方购药APP遭遇了重创。
购药APP要盈利就必须进行推广,而打开流量、增加订单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稳定用户的获取成本也越来越高。另外,药店在物流、药品和人员上投入高。与药店购药相比,通过APP购药,价格与之持平或更低,而送药到家则要雇佣专职人员,需要投入交通成本、药品保温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这部分支出若不能控制,那么对于药店来说,盈利甚微。更重要的是,医保支付依然是难点。尽管今年1月份药给力与北京2%医保药店合作后,可以实现医保支付,降低了门槛,然而,支付过程之繁琐却并未让消费者舒心。
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方购药APP非常受行业欢迎,未来市场中也必定会有其一席之地,但是在资金不充裕时,短期发展并不乐观,或在曲折中前进、又或在曲折中灭亡,之后又有别家推出,重走前人路。
总之,第三方购药APP如一块悬在高空的肥肉,吸引业内人士争抢,但考虑到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并未付诸实践,多数只是在谋划,以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