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国产医疗器械需要“高大上” 比拼进口品牌

  5月2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通告,宣布将遴选出一批符合临床需要、产品质量优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产医疗设备,为全国卫生计生机构装备工作提供参考。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疗器械被进口产品占据市场,在业界看来,此次遴选就像吹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股“春风”,不仅能促进国内相关产品质量的提升,还可能改变市场格局。借此机会,《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之路。

  中高端市场仍被外国品牌占据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其中,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陈红彦进一步分析说,以CT机为例,64排以上属于高端机型,32排~64排属于中高端,4排~16排属于中端产品,单双排属于低端。国产产品基本为中低端,价格在100万左右,而进口产品多是中、高端,价格昂贵,甚至高达千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口医疗设备的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比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但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对此,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担忧地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医院花高价购买如此昂贵的进口医疗器械,最终难免把资金压力分摊到患者头上,增加人们就医的经济负担。”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过去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的国产医疗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比如温度计、一次性注射器等。现在状况已有所进步,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比如监护仪、心脏支架等,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部分国产高端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方面,同样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指出,2013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8.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90.1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主要有医用导管、彩超仪、CT机、MRI仪、内窥镜等;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药棉、纱布、绷带、助听器、体重计、监护仪等。陈红彦表示,通过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进口产品多为大型、高精尖产品,而出口产品具有小型、低附加值的特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到国外,然后再进口到中国销售。

  本土企业日渐壮大,但仍处劣势

  对于国家卫计委选择数字化X线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种基本医疗设备为第一批遴选品目,刘清君表示,此举说明,在上述领域,国产医疗器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可以逐渐取代国外进口产品。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出口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比如深圳迈瑞医疗,从设计代工入手,紧随全球技术前沿,进行渐进式创新,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监护类产品制造商前三名。另外,康辉医疗、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威尔科技、九安医疗等相对领先的本土企业品牌,由于技术含量日渐提高,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在对外出口上也呈现出喜人的增长趋势。

  “虽然在很多高精尖产品上,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小。”陈红彦告诉记者,国外医疗器械企业不愿看到本土竞争对手日渐壮大,在竞争策略上无计可施后,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消灭”对手。

  陈红彦认为,目前本土企业的劣势与发展中遇到的两大困难有关。一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呈现小而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二是国产设备遭受歧视。随着我国软件开发能力和精密电子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国内产生了一批诸如深圳迈瑞医疗等从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且具有国际声誉的企业,但由于医疗机构长期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再加上招标监管不严等原因,部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遭受歧视,难以拓展国内市场。

  发展自主品牌的四大益处

  虽然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在专家们看来,发展本土医疗器械对社会、行业具有诸多益处。

  首先,能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刘清君表示,由于价格昂贵,一些进口的医疗设备基层根本买不起,而加快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可以降低成本和价格,有助于医疗技术走进基层,切实服务于百姓,从而提高疾病筛查率,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

  其次,降低售后服务费用。陈红彦指出,进口设备的售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且十分昂贵。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影响诊疗进程。而国产医疗器械维修费用较低,且更方便、快捷。

  再次,降低患者医疗花费。刘清君表示,购买费用和维修价格的降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从而可以减少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不良医疗行为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患者就医时的经济负担。

  最后,保护居民健康信息。陈红彦说,进口医用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因此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的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使用国产医疗器械,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

  “多条腿走路”才能抓住发展机遇

  据了解,从全球来看,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高达42%,而在我国仅占比14%,发展空间巨大。陈红彦认为,当下是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有利时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改进程中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建设、民营医疗的发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疗器械的需求量,促进本土行业的发展和壮大。陈红彦总结后认为,“多条腿走路”才能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盯紧基层市场。目前,我国有1.3万家县级以上医院、5.2万家乡镇卫生院。根据新公布的医改相关方案,国家卫计委和国家发改委将投资1000亿元,支持建设全国约2000所县级医院、5000所中心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器械开展集中采购。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基层看病报销比例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空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开发家用医疗器械。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预计今后家庭医疗将会成为家庭主要投资方向,民用医疗器械完全可以像电视、冰箱等家电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同时,大型的医院治疗仪,也正在向便携式、经济型的家用康复治疗器方向发展。

  追求产品智能化。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各个企业应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促进行业向智能化发展。当下,可穿戴医疗设备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有产品将采集到的血压、心率等体征数据传入网络,对用户提出详细、个性化的医疗方案,这就是智能化的方向。

  注重电子商务。医疗器械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其中既包括B2B这样主要针对海外出口的电子商务,也包括通过网上药店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的B2C电子商务。2013年,国内市场中,医疗器械通过医院销售的比例为78.75%,通过药店销售的比例为16.56%,通过其他渠道销售的比例为4.69%。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企业将触角从电脑平台伸向移动平台,这表明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移动营销,将成为挖掘财富的重要阵地。

  积极运用国际规则。蔡天智补充说,近年来,美国多次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及反倾销调查。对此,国内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境外保护,积极运用国际规则,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有效应对国外调查,并努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保持制造环节优势,获取在全球分工上更多的价值。

  最后,蔡天智呼吁,国家层面上,应该进一步完善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医疗器械企业的稳定增长。另外,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净化市场秩序,提高对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水准的认证门槛,杜绝采购环节中出现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医院方面也应对本土产品充满信心,及时反馈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第一时间改良产品。

2014-06-25 10:45:43浏览3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