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摘 要 壮医药虽然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由于其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因而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壮医药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揭示分析,以丰富壮族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 壮医药 文化 概念 内涵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60个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壮民族创造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壮族文化是一个包括壮族历史文化、哲学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医药与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壮医药文化作为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虽然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早已客观存在着,但是人们对其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壮医药文化的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力求揭示出其内涵和形式。
1 壮医药文化的概念
伟大的医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积累,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防治疾病的医药经验总结,壮医药文化则是壮医药与壮族各种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壮医药精神文化是壮医药哲学基础、生理病理观、治疗理念的反映,其核心部分是壮医药理论体系。壮医药物质文化也可称之为有形文化,是指与医药相关的有形之物,主要包括诊疗工具、药物及其采制加工器皿等。壮医药一方面是壮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文化,它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追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壮医药又蕴含了民族智慧,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等无形的内容,因而又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总之,壮医药文化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
2 壮医药文化的特点
2.1 与壮族传统文化同根互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壮医药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深深地打上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以稻作文化为例,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类的民族之一,世代以水稻为主食,稻作文化对壮医理论的形成就有较大的影响。壮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稻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而人体则赖“谷物”以养,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于是将谷物得以进入人体并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壮医理论“三道”中的谷道就源于壮族先民对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反之,壮医药文化对壮族传统其它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壮族的其它文化体系比如在饮食文化、干栏建筑文化、花山文化、山歌文化中,隐含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价值取向。例如,桂西北的壮族人有喝羊糜汤、生羊血的习俗,在外族人看来,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当地的壮族人来说,羊糜汤清热养胃,生羊血补虚健体,是难得的保健佳肴。
2.2 受汉文化影响,具有土著文化特色
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深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壮医药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例如由于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广西通志·卷十七》(明)就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如阴阳的概念也被运用到医学上,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除受汉文化影响之外,壮医药文化更多的是具有本土土著文化的特色。如壮族著名神话《布洛陀》中传说天地分为三界,天地三界必须保持同步平衡,才不会发生自然灾害。后来联系到人界,则人与天地三者之间,也必须保持同步平衡,人才不会发生疾病。壮医理论中的“三气同步”理论其来源就与壮族先民这种朴素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
2.3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文化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来承载的。壮医药文化涉及许多方面,物质文化方面如:文献(包括壮医药文献和反映有壮医药内容的壮族其它文献)、医疗实物(如壮医诊疗工具、药物采制加工器皿等),药物(壮族地区原产或民间常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包括神话传说、巫术、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绘画、歌谣、饮食等等。
3 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为壮医药与壮族传统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彩多样的。有的以相对独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治疗器具如药线、骨弓、药锤等,大部分则隐含在其它文化丛的表现形式当中,以神话、习俗、山歌、药市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壮医药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神话文化、巫医文化、符号文化、医药习裕文化、口碑文化、歌谣文化、药市文化、气功(体育)文化、生殖文化、药食文化等等。
3.1 物态文化
在壮医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壮医广泛使用各种针、药线、瓷碗、骨弓、药锤及熏蒸、药物敷贴、药佩、药刮、牛角、竹罐等壮医医疗工具,相当部分至今仍在沿用。在药物方面,田七、肉桂、八角、薏苡仁、罗汉果、珍珠、蛤蚧等均为主产于壮族地区名贵药材,早已为壮族群众所了解和广泛应用。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为金疮要药”。它们均具有实物的属性,属于壮医药物质文化的主要形式。
3.2 神话文化
“神医三界公的传说”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与医药相关的神话文化。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曾于山中遇仙,授以五彩带、仙棒、仙桃及金字书法宝,三界公服下仙桃变成神医,专为贫苦乡人治病。治病时在病人患处缠上五彩带,以仙棒轻轻敲三下,则骨折脚跛的人就能奔走,浮肿病人恢复健康,多年瞎子能重见光明。在瘟疫盛行期间,三界公广发“驱瘟灵”,使患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且分文不取,深受群众的爱戴。为了纪念这位神医,祈求三界保佑,消灾祛病,壮族地区多处修建有“三界庙”,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常年香火不断。
3.3 巫医文化
巫医与神职医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早期都出现过的职业。壮族地区巫医文化古已有之,壮族先民重巫,文献不乏记载。汉代越巫风曾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可见壮族巫文化影响之深广。清代,南方壮族地区仍盛行巫风。直到现代,壮族地区仍见巫之遗风。如至今广西城乡还可见到一种治小儿夜啼的符咒法,把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小哭王,路人行过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的符咒丢在路口或贴在路边的树杆、电杆、墙壁上,路人走过念一念,小孩的夜啼病就好了。这是巫医文化的一个例证。
3.4 符号文化
在广西左江流域一带,共发现了180处笔触粗犷、风格浑扑的巨型壁画,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其规模在国内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属罕见。经考证,这些崖壁画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对崖壁画的文化内涵,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壮医为防病强身创制的功夫动作图。利用舞蹈导引气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壮医的一大特色。有学者将之与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帛画并列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
主任医师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院 药剂科
主任医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新疆医科大第二附七道湾医院 药剂科
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