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和药物的副反应的困扰使新药研发正在转向从天然药(包括各国的植物药和中医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及试图能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指出:实践证明,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与前沿生物技术的结合步履艰难。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所有的企业对这类新药都没有足够的经验,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已是穷途末路,现在大家急于寻找的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然而新路何在?
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中,常常被人们提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即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很多场合及有关文章中,大家都言必称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但是,总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对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只是采取跟踪效仿的思路与方法,沿着西方国家新药开发的老路进行,因此,常常出现所谓低水平重复的情形,没有也不可能有创新思路和方法。
创新在于思维,而不在于单纯跟踪。科技创新尤其忌讳简单思维或没有实验基础的跨越式推理。我们过去的跟踪模式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与更新,必须在实验设计和思路创新上下功夫,否则很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或者步入错误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研究思路上的跟踪效仿式研究设计,也往往随着现代科学和医药学的发展,使一些所谓最新研究成果也因其不成熟理论的否定而遭遇否定的命运。尤其在中药研究中,如何真正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指导,实现创新实验设计,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之路,是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反思的。
二、从防治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看中药研究改变跟踪模式进行思路创新的必要性
心力衰竭治疗与用药的发展进程对我们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随着观念的改变,心衰的治疗用药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丰富,在传统的强心利尿剂的基础上增加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西药新药的研发也随之改变,即从寻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利尿剂到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直至如今寻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热潮中。
如果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国医药界从中医药中发掘防治心衰的中药新药的研究历史,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防治心衰的中药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强心苷类作用的正性肌力中药及其提取物,如黄花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铃兰、福寿草、葶苈子、北五加皮等;上世纪70年代,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西药研究热潮的兴起,我国中药研究中也报道了一些具有这类作用的中药或其提取物,如具有拟交感作用的附子、川乌、细辛、枳实、青皮及其提取物;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黄芪、人参等及其提取物。然而,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的临床事实的发现,使人们从中药中开发研制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热情刚开始不久就熄灭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不少“中药研究者”又将希望寄托在从中药中分离、提取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活性的成分上来,以便能研制出对防治心衰可起到有效作用的中药新药。但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除了经典的途径外,尚可通过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依赖性途径,即糜蛋白旁路途径和其他途径产生,这条途径不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单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并非将来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能完全起效的唯一药品。那么,这项研究如何去进行实验设计才更符合研究要求呢?
半个多世纪的中药研究进程留给我们两条教训:一是在按西药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跟踪式研究时,选用的所谓最新研究成果或最新指标一旦被否定,我们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将付之东流。二是我们一旦走入化学药开发的老路,将会耗费巨额资金,而且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成分(或称先导化合物)的临床使用率极低和开发成功率也极低。
因此中药研究必须走出下面的误区:即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认识、分析、解释中医的疗效和中医药的治病原理,且在不能恰当地用现代医学去解释它时,就轻易质疑甚至否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觉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中医药研究,而再也不会亦步亦趋,妄耗经费和时日了。
三、关于中药现代研究创新思路的思考
1.中药现代创新研究的目标
中医药学在治疗现代医学(西医)认为的一些所谓难治性、疑难性疾病(包括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中所显示出的治疗优势,已逐渐被国际医药学界所重视。这些在西医看来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疾病,也确实有被中医治愈的。但因为是个案或少数病例,因此又被一些人认为是偶然的、不可重复的。其实,疑难疾病本身就是比较罕见、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富有经验的中医师的辨证论治才能得以治愈。所以,我们在对这些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实验设计和对照分析,才能得到创新成果,而且不至于研究结果和结论被他人质疑和否定。
2.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创新
中医药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与现象都进行了理性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整理,对于所有能用未治疗疾病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调整并使之恢复正常的物质都称之为药物,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各种与医疗有关的性能与作用,以及它们与正常机体和病态机体相互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都进行了概括,并在其后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所以,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必须深刻、全面和正确,才能正确、合理和灵活地应用它去指导医疗实践、临床研究乃至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于中医药理论中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应该明确它是中医药理论用来“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不应该机械、唯心、片面、局部地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理论、应用中医药理论。
副主任医师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剂科[新院区]
主任医师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新疆医科大第二附七道湾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药剂科
主任医师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 药剂科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142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中2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河大街东段174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图们市医院日光大街198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宝山区漠河路280号
三级 综合医院 特色医院
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南太平桥路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