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肝患者切忌滥用“保肝药”

  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药物。由于各种肝病相当常见,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所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尝试研发一些可以起到上述功能的药,这些药曾被称为“保肝药”或“护肝药”。然而相关部门经过长期的研究并没有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理想的、通用的、能够治疗一切肝病的“保肝药”。现在所说的各种“保肝药”都是辅助性的。

  许多过去常用的“保肝药”,其实并无什么保肝作用,并已逐渐被淘汰。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医学家用鼠和兔做实验,发现这些动物饲料内如缺乏某些物质,如甲硫氨酸、胆碱、半胱氨酸等,这些动物就会发生肝硬化或肝坏死。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试验成果,应用到医疗上来,但效果令人失望。这些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对人体有害处。这是因为动物和人类的肝病,无论在病因还是发病机制方面都是不同的,对动物肝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人类的肝病有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诞生了不少“保肝药”,例如葡萄糖醛酸、维生素B12、硫辛酸、肝宁、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胆碱(或复方胆碱)、肌醇、维丙胺、细胞色素C、肌苷、鸟苷酸钠、复方磷酸酯酶和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而这些药物均未能证明对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确切的疗效,现在这些药物已成为明日黄花。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保肝药”,如脱氧核糖核酸、阿卡明,原卟啉钠(保肝能)、利肝能(维生素B15)、必需磷脂(肝得健)、泛癸利酮(辅酶Q10)等的实际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从中药中分离出许多对肝病有疗效的成分,研制出一批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有修复受损肝细胞作用的中药制剂。这些药物对于治疗肝炎确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各有其适应症,不能千篇一律地乱用。例如,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甘草甜素注射液等。这些药物对于退黄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疗效不错,但不能清除病毒和逆转病变,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要慎用。有些中药,如桃仁、丹参等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在使用时,原则上应与其他中药配伍,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近年来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各种“保肝药”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例如马洛替酯,适用于有低血浆白蛋白的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和晚期血吸虫病;有黄疸的患者最好不用,丙氨酸转氨酶过高者也应慎用。如果将其用于急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那就属于用药不当了。又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对于重症肝炎可能有效,在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并有肝性脑病时可以一试,但一定要同时坚持综合疗法,如同时使用乳果糖、支链氨基酸等。如将促肝细胞生长素用于一般程度的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那就属于滥用药了。

  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复方益肝灵等,虽然常常被用于治疗各种肝病,但也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非是有根本性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地说,可以将“保肝药”细分为保肝降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几类。每种肝病、每个肝炎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首先要搞清每个患者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如慢性乙肝患者,若处于发病阶段,其转氨酶、黄疸中度升高,可以使用保肝降酶、降黄的药物。此类药物有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如果仅仅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对于强效保肝降酶药,如联苯双酯、甘利欣等在使用时就要更加注意。长期使用此类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它们都有激素类药物的效应,在使用的过程中若停药,可能引起异常的肝功反弹。所以拟停止使用该药时,一定要逐渐减量,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中药中的“保肝药”也要注意其适应症。如双虎清肝颗粒、草仙乙肝胶囊都适合于肝胆湿热内蕴型的肝病患者。只有这种类型的肝病患者使用该药时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保肝药”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患者不能擅自选用。有些肝炎患者,治病心切,有多吃药、吃好药的错误心理。其实再好的药,如果不对症,和毒药没有两样。长期不合理地使用“保肝药”,只能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有的还会扰乱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使病变恶化。对于各型肝炎,都应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施治时应在有条件的医院、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乱用药和自行用药。

  “保肝药”实际上是各种肝病的通用药物,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并非是有根本性治疗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具体的肝病,还要根据其主要病因,寻根溯源,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肝病的病因有多种,即使同一种肝病也有轻、重和急性、慢性之分。例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原至少有5种。以甲型肝炎为例,虽然起病急,来势似乎很凶,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很高,往往有黄疸,但由于人体能较快地将此类病毒清除,所以有此类病变的肝脏能够完全恢复。因此,我们称急性甲型肝炎为良性和自愈性肝病。此类肝病患者只要在急性期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治疗,或服用一些中药,一般便可在2~4个月内康复。对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其治疗目标主要是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医学上把这种治疗称为抗病毒治疗,即用各种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地福韦、恩替卡韦等等)来清除血液及肝组织中的乙肝病毒。这种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患者来说是最为有效的治疗,只有把其体内的病毒消除,才能做到真正的保肝。当然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保肝药进行辅助治疗。但是各种“保肝药”并不能消灭肝炎病毒。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种种“保肝药”,有的对动物的肝病可能确实有效。但对于人类的肝病却未必有效。更何况有不少“保肝药”,连在动物身上也未实验出保肝效果来,又怎能保护人类的肝脏呢!

(责任编辑:梅一多)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2007-12-26 17:24: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中成药
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可服用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四磨汤口服液等中成药来进行治疗。焦虑情绪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之一,患者常伴随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1、逍遥丸:逍遥丸是一种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作用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等,能够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对于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逍遥丸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2、解郁安神颗粒:解郁安神颗粒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其成分包括柴胡、大枣、石菖蒲等,具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该药物能够缓解患者因焦虑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进而改善肠道功能,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的消化道症状。3、四磨汤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由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等中药组成,具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大便干结、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四磨汤口服液能够调节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消化道症状。针对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心理调适。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减轻肠道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肠道的食物如辣条、麻辣火锅等,也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吃什么中成药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如头晕、失眠、焦虑、心慌、出汗等多种症状,通常可以遵医嘱口服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安神补脑液等中成药进行治疗。1、柏子养心丸:主要成分包括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等。适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中因心气血不足导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2、天王补心丹: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等多种中药组成。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等。对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出现阴虚血亏所致的失眠、心烦等症状效果良好。3、归脾丸:成分有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等。能益气健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对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中因心脾两虚引起的多种症状,如失眠、头晕、乏力等有改善作用。4、安神补脑液:主要成分为鹿茸、制何首乌、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枣、维生素B1等。具有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的作用。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等。对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失眠、头晕、乏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使用中成药,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避免自行用药。同时,在服用中成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如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植物神经紊乱吃什么中成药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疾病,患者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头晕、失眠、焦虑、心慌等,通常可以遵医嘱口服解郁安神颗粒、安神补脑液、归脾丸、逍遥丸等中成药。1、解郁安神颗粒:该药物主要由柴胡、大枣、石菖蒲、姜半夏、炒白术、浮小麦等多味中药组成。多种药物协同作用,可起到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对于植物神经紊乱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心烦、焦虑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2、安神补脑液:其主要成分包含鹿茸、制何首乌、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枣等。整体上,安神补脑液能够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对于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出现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功效。3、归脾丸:归脾丸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等组成。该中成药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对于植物神经紊乱因心脾虚弱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如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心慌气短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4、逍遥丸:逍遥丸的主要成分有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等,能疏肝健脾,养血调经,对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因肝郁脾虚导致的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有缓解效果。女性患者若在经期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症状,逍遥丸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对于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在服用中成药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肝经湿热阴囊潮湿吃什么中成药
针对肝经湿热导致的阴囊潮湿症状,临床常选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中成药进行调理,主要包括龙胆泻肝丸、二妙丸、四妙丸等。肝经湿热阴囊潮湿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其病因多与湿热下注、肝经湿热蕴结有关,积极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1、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丸是一种经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车前子、柴胡、当归等。其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适用于因肝胆湿热引起的阴囊潮湿、口苦、胁痛、小便短赤等症状。龙胆泻肝丸通过疏泄肝胆湿热,改善肝经湿热下注的状况,从而缓解阴囊潮湿等不适。2、二妙丸:此药由苍术与黄柏配伍而成,前者燥湿健脾,后者清热燥湿,二者协同可清除下焦湿热。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阴囊潮湿,尤其适用于阴囊潮湿伴瘙痒、异味等症状者。需注意,该药对湿热体质患者效果更佳,寒湿体质者不宜使用。3、四妙丸:该药物则是在二妙丸基础上添加薏苡仁、牛膝,增强了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其适用于湿热下注引发的阴囊潮湿,尤其伴有腰腿沉重、筋骨疼痛等症状者。需注意,该药孕妇应该慎用,且服用期间需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湿热。针对肝经湿热阴囊潮湿的治疗,除了服用中成药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穿着过紧的内裤,减少久坐时间,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出汗过多而加重症状。同时,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肥肉等,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冬瓜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若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