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药疗效好 关键是煎药

  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关键

  但一些医生、中医师工作比较繁忙,很少告诉病人如何煎煮中药,甚至当病人咨询如何煎煮中药时,认为这是基本常识,不当一回事,敷衍了事,很多中医院也缺乏中药煎煮方法的宣传。临床上也看到很多患者不懂煎煮中药,如所有的中药都是一个煎煮方法,甚至中药煎煮焦了加点水煮了再喝等等。一个医生辨证辨病再准确,方药用得再好,如果病人不会或不知道如何煎煮中药,如何服用中药,其疗效就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中医的治疗率,确保疗效,小编觉得有必要做好该项工作,向大家宣传正确的煎煮中药的方法。

  1、中药的选用: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药物,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去购买药材。相比某些诊所,很多医院的药材价钱因为进货渠道不同比药店的高,但医院就一定能保证货源充足,质量也有保障。病人可根据需要抓药,过期的、霉变的或假药千万不要服用。

  2、器皿: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用水: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指高左右即可。草药较多或第一遍煎煮时可以多放一点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

  5、方法:煎药时除按药方上指定先煎或后煎外,一般是先将单药放入药罐,然后加水至超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置火上,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钟即可。对清热解表药要用急火快煎法,一般每次煎煮10~20分钟,并趁热服用。滋补药物煎煮时间须适当延长,小火煎1~2小时使其成为浓汁。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6、服法: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普通或家庭一般采用2次,分头煎、二煎两次服完,两次间隔时间以4~6小时为宜;也可将头煎、二煎的药汁盛出,调匀,保温,分两次或三次服用。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补养药宜在饭前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泻药、驱虫药在空腹时服,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7、机煎中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自己煎煮中药,则可采用他人代煎或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小编提示: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实习编辑:莫景云)

2007-12-16 08:02: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喝中药一天放几十个屁正常吗
喝中药一天放几十个屁正常,这属于药物的正常反应,不必过于担心和紧张。喝中药排气多的原因可能是胃肠道蠕动、泻火药性凉、肠胃刺激导致的。 1、胃肠道蠕动 因为中医治疗疾病是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的,是根据人体阴阳、寒热、气血失衡的状态,选择不同的中药配合一起,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寒热等,重新恢复机体平衡状态的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服用中药具有较好的行气效果,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如果本身属于脾虚气滞或者体内气机阻滞不通的患者,在治疗时会选择具有较好的行气药物,服用后就会有加速胃肠道蠕动的作用,从而容易出现排气增多的现象。因此服用中药后出现排气增多,并不是不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具有行气作用的药物导致的,是属于服用中药后出现的正常反应。 2、泻火药性凉 泻火药性凉,患者吃多了会导致脾胃虚寒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排气多等表现。如口腔溃疡是脾胃湿热导致的,与平常爱吃油腻的食物、酗酒损伤脾胃、素体湿热内盛有关,在治疗时清热利湿药吃多了就会相应出现腹胀排气多的情况。有些患者在吃药治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保暖,导致腹部受凉也会出现排气多。平时脾胃虚寒的患者会经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的症状,在吃药调理过程中也会出现排气多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3、肠胃刺激 饮用中药后排气多一般是由于中药对肠胃的刺激所致的,在停服中药后,排气多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如果不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则不需担心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若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则需调整中药,以调节肠胃功能,减少肠胃刺激。 建议服中药治疗的患者不要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尽量减轻脾、胃等器官的负担。日常饮食上要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胃、助消化的食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