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疾病 > 老年疾病

防治骨质疏松中的是是非非

举报/反馈
2008-06-17 08:34:0039健康网社区

  去年年底,笔者曾为一批平均年龄68岁的离退休医务人员作了一次有关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讲座。讲座结束后,94名与会者都填了一份健康调查表,其中女性71名,男性23名。然而结果令人震惊,94人中已有45人曾发生过骨折,占与会人数的48%;其中发生过二次骨折的有4位,反复骨折三次的有3位;在3名股骨颈骨折者中,有2名在骨折愈合后,失去了独立生活自理的能力,终生需别人照顾。而在这些骨折者中,女性只有一半曾用过抗骨质疏松的药物,男性仅有14%进行过治疗。

  为何骨质疏松症在我们老年人中如此肆虐,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骨质疏松症与骨折在老年人中高发病率与低治疗率的原因。

  原因之一:检查不普及

  我们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在68岁高龄。随着年龄的老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风险会增加。据报道,85%的骨折发生在60岁以后,我们的高龄老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由于骨质疏松症起病隐匿,轻症者有50%人可无症状,易被忽略。因此如何在这些高危人群中发现病人,以便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以防止骨折特别是第一次骨折的发生十分必要,因为如果出现第一次骨折后,就会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目前,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骨密度检查是国际上公认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指标,不仅可测骨密度,同时可预测骨折的风险,与测量血压可预测脑卒中的风险、检查血脂可预测心肌梗塞风险一样具有价值。在某些国家,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都要进行常规的骨密度检查,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症病人,积极治疗以预防骨折的发生。在这些参加调查的老人中,70%作了骨密度检查,这与多年的健康教育有关。但男性与女性的被检查人数差距较大,男性仅26%的人被检查过,这与我们把防治重点放在妇女中有关,今后对高龄男性也应加强防治骨质疏松的宣教。

  原因之二:认识有误区

  在不少的调查对象中,认为骨质疏松症就是骨头缺钙,以检查血钙是否降低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实际上,由于绝经和年龄老化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是由于体内内分泌的变化,如雌激素的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和活化降低,钙的摄入和吸收的减少等,致使破骨细胞异常活跃,使骨头溶解、吸收,量骨快速流失和骨的微结构遭到破坏,使坚硬的骨头变得疏松、多孔,因此极易发生骨折。但这些骨质疏松的病人,即使已发生骨折,其血钙仍维持正常。曾有一位老人已发生腕部骨折,但她却认为已检查血钙是正常的,因此自认为不存在骨质疏松症,未进行治疗。真是身在病中,全然不知。

  原因之三:治疗有误区

  由于以上的错误认识,也造成治疗上的误区,既然骨质疏松症是“骨头缺钙”,那么只需市场上买些钙吃就行了。其实,单纯补钙的效果是不理想的。须知钙是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基本的必需的营养素,它虽能减少骨量流失,但它不能有效防止骨折的发生,所以它不能单独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只有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延误病情,导致骨折或再次骨折的发生。那些已发生重度骨质疏松症(即已发生骨折)者,必须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这样才能使再次骨折的风险降低。

  原因之四:不知骨质疏松症的骨折的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常不需要通过创伤、外力,如日常生活中的弯腰、穿袜、穿鞋、扫地、起床等动作就可发生骨折,较多的是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这些病人常因骨折感到腰、背部痛,不少人误认为腰肌劳损,未去就医;有的因剧烈疼痛急诊就医,甚至X拍片已报告为“椎体楔形变(即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已变形)”,一些医生也不认识,反而告诉患者没有碰、没有撞哪来的骨折,常见的医嘱是:保守疗法,卧床三个月,服止痛片,并告知“没有什么药物可用”。要知道,这类患者如经过较长时间的卧床、制动,又不给予药物的治疗,将会出现快速骨量丢失。曾有研究报道,这种制动后一周的骨量丢失相当正常人一年的骨量丢失量,使病人雪上加霜,不少人就是在保守治疗后没多久又发生再次骨折。

  原因之五:不重视综合防治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是综合的,除了以上讲的(早期诊断及有效药物治疗等)之外,还包括富含钙的均衡饮食,有规律的运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止跌倒而引起骨折,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性(不酗酒抽烟)等。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绝经后和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为1000毫克(包括饮食中所摄取的)。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约300—350毫克,因此仅靠食物中来是不够的,就必须改变饮食结构,即提倡每天一杯奶,因为奶制品中含钙最丰富,也易吸收,并有很多优质蛋白质(也是骨骼组成的主要成分),1毫升牛奶约含1毫克钙,如能坚持每天喝一杯奶就能补充200—250毫克钙。即使如此,人体摄入的钙量还是不足的。1000毫克(每天的推荐量)-350毫克(食物中每天的摄入量)-250毫克(每天牛奶中的含钙量)=400毫克(每天的不足部分)。不足部分需补充钙剂,如摄入不足,那么人体为了维持血钙的正常(这是生命所必需的),就要从钙的仓库即骨骼中动用,更加剧了骨骼由于内分泌的原因引起的骨量丢失。因此为了骨骼的健康,及钙的平衡,必须补充充足的钙,及帮助钙在肠道吸收的维生素D。在我们调查的老人中,87%的人坚持了每天喝一杯奶,只有60%老人注意了钙剂的补充。运动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措施,运动有利于钙的吸收和肌肉、骨骼的强健、动作的协调。在调查中,约50%老人坚持了日常的运动锻炼。

  我们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的教育和健康调查,深深地感受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走出防治中的误区,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普及和规范医生的诊治工作均迫在眉睫。

(实习编辑:魏文巧)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