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疾病 > 老年疾病

夏季心脑血管发病高峰

举报/反馈
2008-06-16 09:42:0039健康网社区

  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

  夏天到了,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最低,症状会相对稳定一些。其实不然,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有资料显示,进入5月份后,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这是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但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而含氧量降低,且人体为散热会使血液集于体表,因此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由于气压偏低、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气候炎热,会使人正气虚衰,耗气伤津,造成“气血经络凝塞不通”,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因颅内出血或心肌梗死,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所以夏天到了,我们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个醒,请注意身体变化,也可以运用中医的一些调养摄生的方法,安然度过炎夏。

  面对夏天诸多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如何安度炎热夏季呢?

  首先,要防止“情绪中暑”,做到“心静自然凉”。

  天一热,人就容易显得烦躁,要防止“情绪中暑”,就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精神愉悦,对生活充满信心,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切不可“以热为热”,导致心火内生,情绪失控,过度愤怒或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在盛夏还应尽量少讲话,不做紧张的脑力思考,以免劳神伤气。这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要做到起居有节,适时运动。

  中医认为,夏天应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得早,都愿意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在早晨6-l0时,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好发时间,因此锻炼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近年来,使用空调的家庭愈来愈多,居室内外就形成了温差,如果正午走出户外,温差会更大。心脑血管病人对于这种变化很难适应,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直接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卒中。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后最好能小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第三,要注意饮食清淡,保证水分充足摄入。

  盛夏时节暑湿重,易发生湿热症,故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之物,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因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暴饮暴食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突发性疾病。高血压者应注意每日的盐摄入量控制5克以下,同时提高摄入含钾丰富的食品,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及豆类制品。如西瓜性味甘、寒,西瓜汁有“天然白虎汤”之称,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生津的功效。要注意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即使感到不渴每天也要饮水在1000毫升以上,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时也可适量进点水,此举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有条件者可多喝如绿豆汤、百合汤、莲子粥、酸梅汤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及增进食欲。如根据民间验方《菊槐绿茶饮》所载,可将菊花、槐花、绿茶各三克放入茶杯,沸水冲泡,频频饮之,每日数次,不仅解渴,还能降低血液黏度。

  第四,在暑期可进行食疗。

  食疗为我国烹调一大特色,源远流长。我国很多天然药物药食同源,以药性与食性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这里介绍几款夏季常用食疗方,供心脑血管病患者选用。

  1、玉米须西瓜皮汤玉米须有良好的降压及利尿健胃功效,用治高血压疗效明显且稳定。方法取60克玉米须、60克西瓜翠衣,3只去皮香蕉,加4碗清水煎至1碗半,可加适量冰糖饮用,每日3次,可治高血压。

  2、凉拌苦瓜丝苦瓜既可食用,又可作药用,有除邪气、解劳乏、祛热解暑、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的作用,夏日多吃点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将苦瓜切成丝,用沸水烫一下沥干,再加入虾米、麻油、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搅拌后即成一道佳肴。

  3、洋参百合莲子汤取西洋参3克,百合15克,带芯莲子10粒,白糖适量,加水炖熟,经常服用,起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之效,可用于冠心病的防治。

  4、莲心饮莲子性味苦寒,善清心火,沟通心肾,主治心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唯便溏者慎用。可取莲子心15个,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第五,夏季亦可适度进补。

  夏天由于气温高,毛孔扩张,易于出汗,人常感倦怠乏力,胃口不好,睡眠不安,精神不佳,如果不及时扶助正气,增加抵抗力,往往会引起其他病变。因此,只要舌苔不是白腻、厚腻或黄腻,或有发热的话,就可以适当进补,这是增加抵抗力最有效的方法,称之为“伏补”。但有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大多是饮食不慎、进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所致,因此不但不需要补,而且不能再补了。其实不然,中医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证,在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应以治“标”为主,但在平时应以治“本”为主。当然,补要得法,不可滥补,蛮补,而应调补、清补。在夏季,“本虚”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及阴虚。气虚的主要表现是胸部闷痛、心慌气短、精神萎靡不振,易出汗,脉细无力。这时应可服用中药补中益气,可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炖汤,或服生晒参;在补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用一些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等;并注意保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用苍术运脾。如表现为阴虚为主,有胸闷盗汗、心烦失眠、腰酸耳鸣等,可予养阴生津法,如生地、当归、山萸肉、枸杞子、麦冬、五味子、石斛等炖汤服用,但不宜过分滋腻,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果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症状,这叫阴阳两虚,可以养阴药与补气药同用。此外,如有高血压,可加用既有补益作用,又能降低血压药物,如杜仲、桑寄生、枸杞子等。血脂升高时,还可加入黄精、玉竹、芡实、金樱子、首乌等补肾养阴、降低血脂的药物,同时还可与生山楂、决明子等消导之品配伍。

  第六,夏季是进行中医外治的良好时机。

  中医外治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药通过皮肤、孔窍、穴位等,作用于气血经络、脏腑病灶,达到内病外治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且此时进行药物敷贴也较冬季更为简便,故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适宜进行外治治疗。如冠心病患者可用郁金150克磨成细粉,再将菖蒲100克,生山楂100克,川芎100克,赤芍100克,党参100克,麦冬100克放入锅中,加水4000毫升,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加入郁金粉和匀,小火烘干,用时取药膏1-2克,敷于脐中,纱布固定,1日1换,14日为1疗程。高血压病患者可将白菊花200克,桔皮60克,茯苓100克,决明子200克和匀,装入长条形纱布袋中,围于颈项部一圈,3日1换,14日为1疗程。

  第七,莫要忽视疾病先兆。

  如果老年人在夏季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胸痛、心悸或一过性晕厥及语言不利等症状,不要以睡眠不好或过度劳累等原因来自作解释,应视为疾病先兆,要尽快到医院检查,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实习编辑:魏文巧)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