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病例
张女士今年68岁,有15年糖尿病史,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初期口服药物治疗,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入院前注射优泌林70/30总量达68单位,但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同时服用络活喜等降压药物。入院时检查血压为:150/90mmHg,体重指数28.8,空腹血糖为9.0mmo/L,餐后2小时血糖为1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0.4%。因该患者较胖,经检查发现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而血糖控制不佳,因而加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钠(如太罗),每日1次,每次1片。1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张女士的血压、血糖都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也减少到50单位,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为6.7%。
解读
从发病机制上说,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理,而且还可引发高血压和血脂代谢的异常。治疗这些伴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单纯考虑降低餐后或空腹血糖,而要从“源头”考虑,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获得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并帮助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
胰岛素增敏剂(如太罗)是一类新型口服降血糖药物,为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其降血糖机理在于能减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最近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预防研究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使60%的糖耐量异常者恢复正常,因此,该类药物具有延缓糖尿病发展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罗格列酮治疗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产生降压作用。同时,人体内的瘦素可能会通过其自身受体及受体后机制来直接影响血压,研究发现,患者经罗格列酮治疗后,瘦素水平显著升高,可通过增加瘦素的含量而实现其降压作用。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只有在胰岛尚有一定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胰岛无分泌胰岛素功能(如1型糖尿病),则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伴随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推荐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作为一线用药。
还需要特别指出:①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来纠正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成为防治胰岛素抵抗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措施,这种防治宜尽早开始,即在糖尿病前期状态时(如IGT、IFG,甚至血糖正常,但血浆胰岛素已显著升高)进行才有效。②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而非胰岛素抵抗本身引起高血压还提示,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如不改善胰岛素抵抗,仅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虽然血糖下降了,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这种降糖治疗带来的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使血压升高。在IGT阶段高血压,但糖尿病阶段血压变为正常者,胰岛素治疗可有潜在升压作用,高血压可能再现。故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时,可同时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避免或减轻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防止血压升高。
(实习编辑:陈静梅)
郑州市中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
成都西南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