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不幸啊,可周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糖尿病带来的并非全是痛苦,而是唤醒了他对健康的珍惜……
在约定的公园门口,记者见到了周老师。中等身材的他身着一袭蓝色呢子大衣,头戴蓝帽子,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当记者试探着问:“您现在还上班吗?”他心领神会地摘下帽子,指着一头银发笑着说:“我今年已经73岁了,藏起白发,很多人都以为我很年轻。”言谈间,周老师的一口皓齿和爽朗的笑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怎么会是身患糖尿病45年的病友呢?这45年患病经历似乎未在周老师身上留下一丝痕迹,他是怎样保持健康心态的呢?他的抗“糖”之路是否一帆风顺
抗战——保家卫国之后保健康
1934年,周老师出生于“鱼米之乡”——江苏泰兴,在那里他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还在读中学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周老师被分配在运输部队,主要负责前线的物资运输,后来拍摄的电影《钢铁运输线》就再现了他们当时的战斗情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老师带着无尽的荣誉和自豪回到了祖国。
从部队退伍之后,周老师被分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当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非常紧缺,所有职工都需要凭粮票限量吃饭,巧的是那段时间他特别能吃,好心的女同事就把吃剩的粮票分给周老师一些,大家都戏称他为“大肚汉”。因为在部队时,他就吃得比较多,所以也没有太在意。1962年,他因患肝炎(甲型)住院,在一次就诊中被查出患有1型糖尿病。旁人都为他的不幸而叹息,可周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我连美国鬼子都不怕,还怕糖尿病不成!”
弯路——走过之后懂得珍惜健康
刚患病的那段时间,尽管周老师身处北京协和医院,但跟所有初患糖尿病的病友一样,总幻想能找到一种神奇的药可以完全治好糖尿病。于是,他到处求医找“偏方”,中药吃了几大筐。有人说吃鸭胰子可以治糖尿病,他就每天去全聚德,向大厨师傅要鸭胰子。一开始人家不给,后来看他每天都来要,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为了治病,同情之余答应了他。可是,吃了一段鸭胰子,糖尿病并无好转;后来,他听说哑葫芦可以治糖尿病,便又开始了寻找之路……
回想这段经历,周老师笑着说:“说实话,这些都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但为了实现‘痊愈糖尿病’的梦想,我什么都忍了。这样折腾了好几年,医生看见我就问:‘你折腾够了吧?’几年间病情不见好转,在医生的细心教育下,我终于对寻找‘神药’死心了。”走了一段弯路之后,他发现有些病友出现了并发症,病友们的痛苦使他更加珍惜现在的“健康”。他说:“回想患糖尿病以来的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健康!”
著书——为病友指点迷津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池芝盛教授的指导下,周老师参加了糖尿病学习班。通过听医生讲课,他对糖尿病的知识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并且明白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也明白了糖尿病被良好控制后,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接受了系统、正规的糖尿病教育之后,周老师的抗“糖”之路也算走上了正轨。患病45年来,他一直用胰岛素治疗,病情控制得比较好,至今未发现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眼底、肾脏没有病变、血压正常、牙齿洁白整齐、四肢活动自如。
在“文革”期间,医学专家不敢贸然出书,怕被扣上“走自专路线”的帽子。池芝盛等教授偷偷地发动糖尿病病友组成了一个编书小组,周老师联合了几位糖尿病病友,把学来的糖尿病知识以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编辑成册,最后由池芝盛等教授审校、定稿。因为当时糖尿病的书籍非常少,由糖尿病病友自己撰写的科普书籍更是绝无仅有,因此,该书一经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先后再版印刷数次,总发行量超过了50万册。该书为很多糖尿病患者指点迷津,帮助无数病友找到了正确的治疗道路。
亲情——为他助威战“糖魔”
周老师说:“患病后,病友不应向单位同事以及亲友们隐瞒病情,同事可以在工作中提供很多方便与照顾。刚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时,从战场上下来的我没有一丝紧张,相反地,领导、同事比我还着急。领导取消了我所有的外地出差,虽然我一再表示‘没有问题’,可领导不放心。为了证明自己,我一再‘请战’,领导终于允许我去较近的河北省出差。半夜里,同行的同事几乎每隔1小时就会叫我一声,一开始我很烦,后来才知道是领导怕我在睡觉中出现低血糖,特意嘱咐了同事,我很是感激,并且一再跟同事解释我的病情并非那么严重。后来,同事就每晚半夜叫我一次,看看我还‘在不在’。平时上班,同事都会在我需要加餐的时间提醒我:‘哎!老周,该加餐了!’他们比我记得还清楚!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关心我、支持我的同事,才使得我的工作生涯顺利到站,光荣退岗。”
亲情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周老师回忆说:“我患病45年,老伴儿从没半点儿嫌弃。可能因为她也是医生的缘故吧。尤其是我患病之后,她对糖尿病的研究比我还多。经常提醒我哪里有糖尿病大课堂,看见相关的糖尿病书籍也总是给我带回来。为了照顾我,老伴儿45年如一日,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老伴儿常说:‘既然患了这个病,那就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吧!’到目前为止,我在家里发生过至少6次低血糖反应,而且都是在夜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恐怕早就落下了后遗症甚至死亡。也就是说,老伴至少帮我‘捡’回了6条命。现在我们俩分床而睡,两张小床中间有一个小过道,这样大家都能保证休息,两床距离很近,老伴每天夜里都会起来看看我有没有出现低血糖的先兆。我很感谢她——我的好老伴儿,更感激老伴儿为我付出的一切。”
有了亲情为周老师的生命之舟护航,周老师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为了关心他、爱护他的人,他决心同糖尿病抗争到底 。
(实习编辑:陈静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长征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糖尿病科
郑州市中医院 糖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