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杂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忽略的痛

举报/反馈
2007-10-30 11:28:0039健康网社区

  沸沸扬扬的“文迪雅心血管风险事件”已渐渐平息,但留给我们的种种启发却值得进一步探讨。众所周知,药物对人体具有双重作用,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来正常治疗功效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林林总总的药物大军。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洪水猛兽”呢

  指导专家

  向红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柴瑞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华传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

  张相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主任、副主任药师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据资料显示:德国每年死于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高达2.5万人,另外还有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必须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仅2001年日本就有1239人疑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有报道称,每5起交通事故中,就有1起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那么,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双刃剑”呢

  尘封的记忆:历史上12次药物灾难

  1、使用了1000年的毒药:医学界曾发现多宗儿童肢端疼痛的怪病,症状为盗汗、手足发红并剧痛、口腔炎、脱毛及烦躁不安,少数儿童不明不白地死亡。直到1947年,名医华卡尼从病人尿中发现大量水银,才揭开真相。而水银用作药物已有1000年历史,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梅毒等。

  2、奇异的蓝色人:1900年至1940年,欧美各国发现有些病人变成了蓝色人,阳光照射到的皮肤呈蓝色,未照到的部分则呈灰色,经研究后证实是银在皮肤上导致的银质沉着症。数十年来药厂出产的含银药物,被认为用在皮肤及黏膜上有抗菌作用,因此将硝酸银、弱蛋白银等药物用作局部消毒,药厂声称安全无毒。

  3、头癣药中毒: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很多,那时尚无抗霉菌药物,皮肤学家用醋酸铊治疗。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4、氨基比林灾害:1922年,欧美发现很多“粒细胞缺乏症”,对各种感染失去防御能力,容易发热、发炎。11年后,才从尸体解剖中发现骨髓中毒,是服了氨基比林所致。此药已使用了40年之久。

  5、金盐中毒:20世纪20年代的肺结核被视为绝症,那时出现了金盐特效药,费用昂贵,其实毫无效果,且有毒性,令病人有皮疹、肝肾损害、粒细胞缺乏等症状。

  6、减肥药灾害:1935年欧美国家突然出现大批白内障患者,尤以肥胖妇女为多,失明者占1%。原来是因为服了一种减肥剂——二硝基酚。此药本来是一种炸药,后被发现能加速新陈代谢、减轻体重,且经试验认为“无毒安全”,以致爱美的妇女纷纷服食,数逾100万人。

  7、女性长出阳具:1950年美国许多女孩的阴部像男性,阴蒂粗大似阳具,当时被认为是“阴阳人”,后经发现是孕妇服了孕激素所致,其实此药对习惯性流产并无疗效。

  8、无毒变为剧毒:1951年法国有一些疥疮病人头痛、呕吐、虚脱、失明,类似中毒性脑炎,中毒者270人,其中110人死亡。原来是服了二碘二乙基锡,金属锡本身并无毒性,但与有机碘结合就产生强烈毒性。且证明对疥疮毫无疗效。

  9、药厂隐瞒毒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默利尔药厂推出降低血胆固醇的新药三苯乙醇。结果数十万人服后不适,1000人患白内障。经过研究,此药对动脉硬化并无效果,药厂在动物试验时已发现此药有毒副作用。

  10、上世纪最大药物灾难:1961年,西德3位医生报告,许多孕妇生下没有手、腿的恐怖怪婴,很快发现是一种用于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所引起。西德卫生部立即发出命令,禁止出售此药,但在应用6年期间,德国已有8000个怪胎。其他17个国家也受其害。

  11、减肥药后患:1967年欧洲中部出现罕见的“肺高血压症”。病人气促、胸痛、突然晕厥。经过追查,病人曾服用降低食欲的减肥药氨苯唑咻。

  12、少女阴道癌之谜:1966年至1969年,美国波士顿妇科医院发现有8名十几岁少女患阴道癌,非常少见,经过追查,少女的母亲曾因先兆流产而服过乙烯雌酚。以后又发现有91名少女阴道生癌。

  药物的反作用:不良反应知多少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

  1、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常见,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4、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后产生与药理作用亳不相关的反应。

  5、致畸作用:指孕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

  用药的误区:危害健康的大敌

  误区一 药越贵效果越好

  现在普通患者到医院就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对于医生强调的饮食、运动、心理治疗不以为然,总是期望医生能给自己实实在在地开一些药,有些人甚至信不过医保类药品的疗效,一味追求价格昂贵的“特效药”,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久而久之,对药物产生了一种过分依赖的心理。下面这几种观点不同程度地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

  ①只要是正规医院的大夫开的,或者自己从药店购买的药品都是安全的;②只要能治病,吃的药种类越多效果越好;③同一种药别人用得好好的,自己吃肯定也不会出问题;④药物的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越多,这种药就越不安全。

  误区二 中药无毒,西药有害

  很多人都觉得西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不能长期服用;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很多药方都是长期沿用下来的,相对更安全。然而,专家们认为这种观点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认为,总体来看,中药中的植物成分比较多,一般来讲对身体的损伤要小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的可能。向教授就曾经碰到一个患者,他误服了一种据说能够治疗肾病的中药,但结果却导致了肾功能衰竭。实际上有很多种中药都具有一些毒副作用,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中药就可以随便用。北京同仁医院的柴瑞敏主任指出,一些宣传的所谓“纯中药”其实是添加了某些西药成分,比如优降糖。其实任何一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不良反应,认为“中药无毒”的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教授谈到,对这种说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药有不良反应,但要看其严重程度如何,有无防治方法。中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良反应,有些中药含有一些有毒性或药效剧烈的成分,在使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注意总结循证医学的证据,有些药物可能短期内没有什么毒副作用,而有些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相关背景:

  据第16届全国医院药剂科主任年会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已知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有243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4期《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中,共通报了8种中药,其中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6种。

  用药的宗旨:药物疗效是首要因素

  既然药物不良反应如此受到关注,那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对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向红丁教授认为,医生在临床上开处方药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看疗效,其正作用必须明显;第二是不良反应必须要少;第三是服药尽量方便,有些药物从1天3次减成了1天1次,这样病人不但不容易忘记,而且易于接受;第四是价格,他希望药物的价格不要过高,某些药物从出厂到卖给患者,价格翻了几十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方便病人,减轻病人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仝小林教授谈到,临床医生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问题。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因为治疗糖尿病而引起其他疾病,就会得不偿失。要充分考虑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的治疗的效果。药效和毒性之间本身就是辩证的关系,因此在应用时要考虑配伍的问题,也就是尽量使安全性达到最大,有效性达到最好。

  作为中医糖尿病科的专家,华传金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在临床上选择的中药一般都是药效非常明确的品种,比如糖脉康冲剂等。

  正视个体差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可能有些患者会问,同样的药,别人用着好端端的,怎么我一吃就有问题呢?专家告诉我们,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生理、代谢水平存在差异,造成了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另外,老人、孕妇、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的人特别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伤害。其实只要正确服用,同样的药物对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安全的,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如何应对?专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很多情况下病人对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也不要对自己该吃的药物一无所知。不能只知道药物的数量和大小,要对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另外对自己的年龄、病情、并发症要心中有数。尽量避免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尽量做到能口服的药物不肌注,能肌注的尽量不要静滴给药。一旦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药,并尽快到医院就诊,严重的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对症治疗。

  仝教授呼吁医护人员要提前做一些宣教工作,让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据专家介绍,老人与小儿更易发生药品的不良反应。老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是主要用药人群,许多研究揭示了年龄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另外,一般女性比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更大。

  不良反应监测:任重而道远

  世界各国政府和卫生团体都非常重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英国在1963年设立了药品安全委员会,并于1964年开始施行黄卡系统,即不良反应自发呈报制度,采用黄色卡片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医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在全国设立了28个地区监察中心,由药理部门或毒理中心合作开展监查工作。澳大利亚自1964年建立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1970年成立了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事宜。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于1968年开始推行国际药品监督计划试点,并于1970年设立永久性的WHO药品监测合作中心,至今参加WHO国际药品监察合作计划国家有52个。

  我国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和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1983年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1984年颁布药物管理法;1998年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计划;1999年发布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通过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各个渠道的不良反应报告,最大范围内收集、审核和评价这些信息,对药物做进一步的评价,如果发现问题,会采取修改说明书、限制使用范围,甚至取消药物批号等措施。

(实习编辑:陈静梅)

柴瑞敏主任医师内分泌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