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疾病 > 传染性疾病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举报/反馈
2010-07-19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在医疗工作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医护程序中有创性操作(如血液透析、留置针等)的增加,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每年有近万人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工作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静脉注射治疗。在医务人员大量接触针头锐器的同时,也很大的增加了被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性血液传染病的重视,本文将对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 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  锐器损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锐器伤除了引起疼痛不适和皮肤感染,经此传播的病原体多达20多种,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毒(HIV)的危害最大。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感染血源性疾病者约为80%为锐器刺伤所致,远远大于经皮肤、粘膜等途径的传染。而一次被锐器损伤感染病的概率分别为:HBV 6%~30%。HCV 4%~10%,HIV 13%~15%。

  1.1 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比浅度刺伤引起的感染的可能性要大。

  1.2 使用的器械类型 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医护人员的器械类型。有人调查分析有326例针头刺伤事故,通过一次性注射器刺伤事故的次数及静脉穿刺针刺伤事故的次数与针刺上总量得出的事故概率表明:静脉穿刺针刺伤事故发生率大于注射器针刺刺伤事故概率。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医护人员应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

  1.3 被污染液体的数量 大量的血液比少量的血液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中空的针头沾染的血量比手术刀大。

  1.4 接触路径  锐器针刺比粘膜接触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1.5 锐器针头从病人(传染者)身上取出后的时间长短一只刚从病人血管抽出的针头比一只数小时或几天前使用的针头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 病人的相关因素  2.1   血源性传播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性 血源性传染病病毒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在人群中出现的越多,医务人员接触病毒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2.2 血液中病毒的存在和浓度 病人体内的病原体浓度受病人接受的抗病毒类型和使用药物剂量的影响。

  2.3 相关疾病的发展阶段 疾病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疾病的不同时期决定是否被感染。如:与重度感染HIV的患者接触,被感染危险性几率更大。

  2.4 病毒种类传播差异  如果你被感染HBV血液针头扎伤而又未经免疫的话,被感染几率为6%~30%;如果该病人乙肝e抗原呈阳性,则被感染的几率将是27%~43%。

  14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感染几率是0.29%。尽管目前尚无文献表明医护人员通过针头意外伤害导致感染HCV(丙肝)有更高的风险,但在一项调查中显示,110名接触被丙型肝炎污染的针头的医护人员有4例呈现非甲非乙型肝炎感染,其中2人HCV抗体呈阳性。这表明HCV的感染概率为2.7%,高于HIV,而低于HBV。这也许是因为病人长期慢性感染而使病毒浓度较低所致。

  3 医务人员的防护对策  要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首先要遵循普遍性防护的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就是在工作中要把每个病人都看做感染者进行规范操作,这对防止职业感染最重要的。

  3.1   接触的频率 在一个科室中,进行静脉穿刺的医护人员比其他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的可能性大。

  3.2   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 普遍认为,医务人员的总体健康状况决定接触时被感染的可能性。应用操作控制:事故发生时医务人员的操作模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如:用过的针立即丢到适当的防刺穿、防泄漏的利器收集箱(盒);不要毁损、弯曲或用双手回套针帽等。医务人员应该始终强调将安全规范的操作模式转化为良好的工作习惯,应用于任何一种新、老操作方法和器具。

  3.3 各种操作前的准备  3.3.1 环境的准备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如:光线尚可但不够明亮、房间太小、工作空间拥挤狭小、探访者和家具拥满房间、针对处理条件有限等环境因素分散医务人员的注意力,影响医务人员的判断力,可能引发一些错误的操作。

  3.3.2 病人的准备病人的意识态度及配合程度决定了操作过程中意外针刺伤事故的发生率。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有创性操作前,应对病员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衡量一下病人接受治疗时的舒适程度。找出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或)一个不顺从病人可能发生的意外,将有哪些应对措施或寻求哪些帮助。

  3.3.3 个人保护性设施的准备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必须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具有传染性,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坚持采用安全措施,医务人员受到病毒危害的机率就相对较小。包括正确的使用手套、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和隔离衣,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务人员,也保护病人。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在可能发生泼溅的医疗过程中是必须使用的。

  如穿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有调查表明,经常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不管是使用乳胶手套或是聚乙烯手套,重要在于手套不要破损,在开始治疗前,不要忘记检查你的手套。当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的标准是允许4%的手套破损率。

  这说明手套并不能100%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提醒医务人员戴手套前若有伤口应适当包扎,并在脱手套后立即洗手。而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在可能发生泼溅的医疗过程中是必须使用的。

  对这些保护性装置的使用取决于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看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对乳胶过敏者,须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3.4 综合性防护意识如今医务人员拓宽了治疗措施的范围,对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进行监测。以确知其传染性。这些措施被称为“综合性防护”。以往的针对性防护措施存在严重缺陷,只针对具有明确传染性的病人进行个人防护,忽略了潜在传染源的危害。

  在感染HIV的人群中,仅有10%~15%的人被判定具有疾病控制中心所界定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AIDS)的症状。而另外85%~90%的病原携带者。则表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他们仍有传染性,因此能够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接触传染HIV病毒。所以,不要认为只有血液中检测出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

  3.5 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熟练的工作技术和规范的操作行为配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减少锐器针刺伤的关键。临床工作显示。工作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有很好的个人操作技术和方法,比资历较浅的医护人员暴露于感染源的几率要小。操作水平影响着病人、操作者和环境中的每一个人。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对静脉穿刺过程、针头安全处置的可行性步骤、遏制不良结果出现的因素有透彻的了解。

  3.6 接触感染风险后快速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的自我防护意识能有效减少针刺伤害。尽管没有现行的数据表明快速自救保护措施可以减低感染的危险,但快速自救的确是一项公认的基本常识。锐器针刺伤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轻轻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

  肥皂和水是处理伤口、降低感染率的第一道防线。对可疑受到HBV污染的针刺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有效率达70%:对于受到HI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在几小时内使用叠氮胸苷有效率可达75%;HCV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只能加强局部伤口处理,定期随访早期发现。

  职业性血液传染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完全避免职业性血液传染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因此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有效切断职业暴露的途径措施。

  通过以上资料,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有多种因素增加了职业性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而通过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看出每种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样,有利于自身的防护安全,同时更有效的保护病人。

(实习编辑:张丽娟)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