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回顾往期经典(共0期) 跳至第跳转
人物介绍:陈积圣,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全国脾功能与脾外科学副组长、广东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治、研究,尤着重于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胆管结石等疑难病的诊治及消化道肿瘤(胰、胃肠等)的外科治疗。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副院长

陈积圣教授的深度访谈。

数十年如一日,心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耕耘在临床一线。即使到退休年龄也还是闲不住,坚持每个星期出两次门诊,为患者康复不懈努力。后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从事临床工作,他便将多年主编和阅读的专业书籍捐献出来,供青年医护同事阅读学习,希望把毕生宝贵的诊治经验传承下去,去救治更多病人。

他就是青年医生们的榜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陈积圣教授。

1

“医三代”以济世为怀

出身于医学世家,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正规医学院校毕业,陈积圣从小受到医学熏陶,学医的种子就在他内心深处悄悄发芽。当看到敬爱的外祖母患上宫颈癌,在痛苦中去世,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刺激,因此立志学医,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尽全力救治像外祖母这样的病人。

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天赋和努力都不可缺少。

1959年,陈积圣以广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学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背诵内容特别多,枯燥乏味,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很难会积极地去学习。

“学校对基础理论非常重视,授课老师对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技术’三基要求非常严格。现在看病有B超、CT、磁共振各种医疗设备和辅助检查,那个时候只有听诊器和血压计,诊断病情主要靠问、靠手摸。”

陈积圣说,基础知识如果没学好,门都没入,谈何将医术精进。

当时主要的医学院校,住院医师、实习医师都实行24小时制。尤其是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根本没有个人时间,成天泡在病房里面,参与病人抢救、学习医患沟通、做课题……这样的磨炼让陈积圣迅速成长,专业知识信手拈来,对临床病例烂熟于心。

1965年,陈积圣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泸州医学院(即四川医学院)普外科。他安心扎了根,跟着“四清”医疗队上山下乡。过去普外科的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细,老一辈普外科医生都是多面手,遇到什么手术都要上。凭借一把柳叶刀,陈积圣做手术能“从头做到脚”。

“我当时主要是做全科医生,内、外、妇、儿包括接生,什么活儿都要干,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对我们年轻医生是很大的锻炼。”陈积圣目睹了四川农村的医疗落后状况,还有老百姓的贫苦生活,异常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内心深处躁动。这段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医疗的经历,他一辈子铭记在心底,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志向。

◎ 陈积圣教授(左二)在病区查房。 /医院供图

在随后的数十年行医生涯中,陈积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医术,懂人文,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医者侠义。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张磊教授是陈积圣的学生,他表示,陈积圣只要是在医院里,每天早晚两次查房,风雨不改,周末只要有空,一定会回医院看病人,这种以身作则、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一代又一代的外科医生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典范。

平易近人是学生对陈积圣最诚挚的评价,经世致用是他对学生最生动的示范。无论是年轻的实习医生,还是外院的进修医生,遇到问题都会找陈积圣聊一聊,他都会非常耐心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从他这里获得建议、指导和鼓励,为学生“穿针引线”。

陈积圣在讲课时会从简单易懂的方向入手,以通俗的语言剖析晦涩难懂的原理,他总能将抽象的原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化难为易。他对实习医生讲:“这可能是你这一辈子接触外科的唯一机会啊,一定要好好珍惜。”

◎ 1987年,陈积圣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门奇断流,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带蒂自体脾移植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医院供图

2

独创术式破解百年之争

“学识渊博,勤于阅读和思考,严格自我要求”,这是陈积圣教授留给学生的最深印象。

上世纪70年代在普外科领域,各种新思潮涌现,新技术开始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但当时的中国普外科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理念还很落后。学校图书馆经常有影印本的医学外文杂志,如获珍宝的陈积圣就算再忙也要抽空去学习,通过外文杂志刷新了对脾脏的认知,打开了新的视野。他是国内最早对脾切除、自体脾移植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之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脾脏被看作是人体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只要脾脏发生破裂、损伤,就一切了之,这个做法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根本转变。

当时出现了一种疾病,切脾的小孩往往会发生非常凶险的感染综合征(OPSI),死亡率在80%以上,没有任何抗生素能够控制这样的感染综合征。后来医学界才搞清楚,这是因为把患者的脾切掉了以后,失去了最重要的能对抗感染的“脾因子”。自此,外科大夫普遍开始重视外伤脾破裂手术如何保留脾脏。

◎ 人体的脾脏位置,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脾都被被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 /图:123rf

三大难治性肝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癌、肝胆管结石,陈积圣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与它们打交道。这三个世界肝病难题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引起局部肝硬化,严重甚至可引起肝癌;肝硬化控制不好会发展为肝癌;肝癌病人95%以上都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过去的传统做法,只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都要切脾。后来发现,切脾对患者有害无益。”陈积圣从研究创伤性脾破裂保留得到启发,进一步想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下的脾脏是不是也可以保留呢?

“我记得第一例手术在1979年开展的,华西的一个病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大出血,内科治疗手段已经完全没效了,病人命悬一线。危急关头,我们唯有放手一搏,实施‘脾移植加上食管横断吻合术’(此前已做了动物实验)。”

陈积圣从那时起花了三十年的功夫潜心研究,另辟蹊径在国内外首创“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关于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一直存在断流与分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两派之争存续了近百年。这一回,陈积圣独创的手术方式,打破了几百年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要切脾“的观念,既不属于断流,也不是分流,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而且,实践证明它既不会引起脾亢复发,也不会带来其他的不良后果。

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很快在国内引起轰动,无论是“断流派”还是“分流派”,都对这一技术表达出浓厚兴趣,还有人主动给陈积圣介绍病人做保脾手术。中华外科学会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学组的学者也认识到,无论断流、分流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继而采纳了陈积圣的观点。

◎ 陈积圣教授为肝胆胰外科捐赠图书。 /医院供图

不仅如此,陈积圣曾多次走出国门,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得到了国外众多专家的认同与肯定,推动了业界对脾功能的保留(尤其是病理脾)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的重新认知。

“四川医学院人文地理和广东是有明显的不同,我最高兴的是,回到这里还可以继续做我热爱的科研工作,而且我们医院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医院,是孙中山先生学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医院工作,我充满自豪感!”说到这里,陈积圣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当被问及做科研的体会,陈积圣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不要把科研和临床对立起来!要想在学术道路上为人所知被重视,必须通过科研来取得进步。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只可能是第二,所以一定要有独创性的东西。其次,做科研肯定是有风险的,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必须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研。”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