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回顾往期经典(共0期) 跳至第跳转

“在疫情面前,我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老兵,军人就是要第一时间顶上!”

11月14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全面转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得知这个命令,ICU(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灿敏第一时间报名“上阵”,直接从家里把生活用品带到医院,把科室当作家。

初见王灿敏,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长得有点清瘦,留着一头短发,英气逼人,显得很精神又利落。她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从事重症医学工作将近20年。她工作的地方,是不熄灯的。在科室里,各种仪器的嘀嘀声、医生护士的脚步声频繁交织着。

◎ 右一为王灿敏。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王灿敏就是第一批向医院主动报名前往武汉支援的逆行者。在之后的每一次征召中,这位ICU女医生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从负压病房到琶洲方舱,从深夜的走廊巡逻到护送重症病人的救护车,王灿敏始终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

01

争分夺秒赶在天亮前,完成高龄患者紧急转移

在医院全面转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的前一晚,王灿敏收到紧急命令,当晚必须将住院的十二位重症患者全部转至外院ICU,以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时间非常紧迫,王灿敏首先主动联系患者家属,为紧急转院治疗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理解,同时又肩负起和兄弟医院沟通协调的工作。

当天为了加快转运,尽快完成全面腾空科室的艰巨任务,她将其中一位92岁的高龄患者护送至外院ICU继续治疗,认真细致地和对方医生交代了病情和注意事项,以保证重症患者的救治安全。

◎ 王灿敏在查看高龄患者的病情。

转运了一位又一位,王灿敏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心中只有一个声音,“一定要把任务完成,一定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到转移任务顺利完成,已是接近第二天天亮。

02

ICU一线夜班不眠不休,白天也无法安稳补觉

ICU是一个离死神最近却又离生的希望更近的地方,总令人倍感严肃而神秘。在这里,医护人员颠倒时差、夜以继日,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患者。

由于科室之前抽调了不少医护人员去支援琶洲方舱,医院成为定点医院后,ICU人手相对短缺。

主要值二线班的王灿敏二话不说,开始和年轻医护们一起值一线班,平均每三天就要轮值一次大夜班。

ICU的一线夜班,几乎就是一个不眠不休的战斗夜,需要时时刻刻盯着病人,接着每时每刻停不下来的会诊电话。

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下,每次下了夜班之后,王灿敏都会感到全身酸痛、四肢发沉,但脑袋里还不停地闪现着各个重症患者的化验单、监护仪生命体征等画面。

◎ 省二医ICU隔离病房。

到了白天,王灿敏也经常没办法安稳补觉。因为在睡眼惺忪中总会又收到紧急电话通知,她得立刻绷紧精神,随即投入到工作当中。

作为一名有12年军龄、近30年工龄的退役老兵,“服从命令”、“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些信念已深深刻在王灿敏的心里。

03

疫情下ICU最难的是沟通,理解是最好的回报

ICU既是医护人员与病魔近距离搏斗的生死场,也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病人进入ICU那一刻起,医生和病人家属的神经就会变得像一张拉紧的弓弦。

问及疫情期间在ICU一线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王灿敏的脑海第一时间蹦出的是“沟通”二字。

许多新冠患者都是高龄老人,听力下降,有些还患有阿兹海默症,在厚重的防护服包裹下的医务工作者,经常说得喉咙沙哑,手也比划到酸痛,才能让老人们明白。

“印象最深刻的是救治一位101岁的超高龄患者李奶奶。”王灿敏谈到,李奶奶住在海珠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不幸感染新冠,出现高烧、咳嗽、气喘等诊治,核酸阳性,被紧急送到省二医ICU进行救治。

李奶奶入院时,高热并患有基础疾病,情况危急,出现意识模糊、脱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经过紧急抢救与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实施精准治疗、亲情式护理、个性化的饮食定制等一系列处理,老人得以化险为夷,最终康复出院。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李奶奶,恢复了往日的精神,出院前激动拉着王灿敏的手,“你们辛苦了,谢谢!”话音刚落便哽咽住了,老人的热泪夺眶而出,眼前的一幕让王灿敏为之动容。

李奶奶的子女也在电话的另一头对省二医的医护人员连声道谢。

“尽管这是我们本应去做的职责,但当自己的辛苦被理解与尊重时,我就觉得所有的劳累都是值得的。”王灿敏说到。

◎ 王灿敏不分昼夜坚守ICU一线。

坚守一线的日子里,工作很累、防护服很闷、耳朵勒得很疼,下夜班后筋疲力尽,温暖的小家离医院不过200米的距离,却已连续近一个月无法回去,心里十分牵挂8岁的孩子……

面对这一切的不容易,王灿敏无怨无悔,她语气坚定地说,“我是一名ICU医生,救死扶伤本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老兵,能够奋战在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很光荣。相信我们的生活很快会重现光明!我也能很快回家去尽一个普通妈妈的责任,陪伴孩子。”

通讯员|何昊书

图片|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