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参考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医学参考

产后抑郁症病因分析与筛选诊断研究进展

举报/反馈
2009-12-01 15:16:0039健康网

  [摘 要] 产后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产妇健康的心理疾病,一般在产后6周内发生。产后激素水平的改变、甲状腺机能减退以及免疫机能的下降是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生理原因,而遗传[1]和家族因素也与产后抑郁症有关。产后抑郁诊断方法主要有Zung 抑郁自评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早期识别、产前教育、护理干预是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病因,筛选

  Progress in pathogeny and screening of the postpartum depression

产后抑郁症病因分析与筛选诊断研究进展

  Abstract: 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the most frequent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mostly occurring after parturition within six weeks.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hormone levels, hypothyroidism and depressed cellular immunity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have been suspected of playing an etiological role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addition, familial occurrence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re also sugges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re two effective and widely used depression screening instrument in China through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Early Screening, antenatal counseling and interventions are important treatments to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ey words: 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geny,screening tool

  女性精神障碍疾病发生率是男性的两倍,其中产后抑郁征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典型的产后抑郁是产后6 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也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诊断、护理等方面已有诸多报道[1,2],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多局限于案例分析或者统计调查,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后抑郁症的研究报道,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病因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介绍了常用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手段,提出了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对策,旨在为产妇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状相似,初期表现为头痛、健忘、孤僻、情绪低落,饮食减少、失眠或嗜睡等症状;严重的表现为反映迟钝,对生活失去兴趣,丧失社会能力,并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等倾向。一般产后抑郁症仅在产褥期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有的发病时间可长达数年。产后抑郁症病史的妇女再次分娩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机率会显著增加,复发率高达30%~50%。产后抑郁的母亲还可对婴幼儿(特别是男性婴幼儿) 的情感、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产后抑郁母亲的婴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正常母亲,而且影响婴儿的抗病能力,婴儿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母亲婴儿4倍[[3]。

  2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

  产后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与性腺机能减退以及丘脑下部-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的相互作用有关[4]。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150%,导致孕妇体内游离甲状腺素浓度下降,体内甲状腺素较低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明显较高[4]。最近的研究还认为产后抑郁症为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怀孕所造成的压力开启潜在易患体质人群患病的阀门,但是由于怀孕本身的保护和屏障作用,使产后抑郁症多在怀孕后期和产后发生[5]。

  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社交能力不强等人群中发生,而患者大多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和心理耐受力差的产妇。此外,各种不良因素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1]。由于妊娠期身体与激素水平的变化, 使孕妇情绪变得敏感,在产程中疼痛等因素的作用,加重了其心理上的紧张与恐惧。如果这种精神状态持续发生而未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 则易发生产后抑郁症和焦虑症。

  社会因素是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均能影响产妇心情,从而缓解或加剧产后抑郁的发生。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夫妻关系、经济收入、性格因素、分娩知识、医护人员因素、儿童健康状况等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低社会地位、多子女母亲、低学历、低收入等因素均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新生儿的到来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同时再发生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分娩不顺利、新生儿疾病、母乳不足等因素,则会明显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 产后抑郁症的筛选和诊断

  产后抑郁症的筛选和诊断主要是通过抑郁量表和自评量表来进行,目前国内运用较多的产后抑郁症筛选诊断方法主要有有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Zung 抑郁自评量表是一个20道题的自评调查表,将抑郁程度分为4个等级;中国常模SDS 标准分为(41.88 ±10) 分,分界值标准为53 分,即将SDS > 53 分者定为阳性(抑郁症状存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可用于孕期筛查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妇女,也可用于产后抑郁症的粗略诊断,EPDS 为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得分范围0~30 分,9~13分作为诊断标准。此外,贝克抑郁问卷(BID)也是一种常见抑郁筛查工具,BID是一个21道题的问卷,包括认知、情感和身体因素,被证实对诊断产后抑郁临床病人和非临床病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但是BID问卷中包含了身体状况方面的内容,对于身体处于不适状态的孕妇和产妇来说,BID问卷结果会比其他方法偏高。

  4 产后抑郁症发生现状分析与预防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差较为悬殊,一般情况下,3个月内发病率为10~20%;在我国的调查研究中,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0~38%之间[1,2]。

  产前焦虑明显影响产后情绪,具有产前焦虑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机会增加2.6~3倍,产前抑郁是发生产后抑郁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此外,一般认为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基础是体内激素水平的迅速改变,孕期血液中甲状腺素以及皮质醇浓度以及免疫能力的下降均可作为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指标[4]。产后抑郁症的预防需要从产前教育、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等多方面进行。产前对孕产期知识的宣教及产时优质、周到的服务能增强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有助于消除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1]。同时,产褥期的护理干预也能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吴文清, 忻剑云, 刘利华,等. 产后抑郁症、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 4(6): 421-424.

  [2] 冯文, 卢晶梅, 刘旭红. 家庭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病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7):48-50.

  [3] Adewuya A O, Ola B O, Aloba O O et al. Impact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on infants' growth in Nigeria[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8, 108(1-2):191-193.

  [4] Pedersen C A, Johnson J L, Silva S et al. Antenatal thyroid correlat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7, 32: 235–245.

  [5] Gleicher 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 autoimmune disease[J]? Autoimmunity Reviews, 2007, 6: 572–576.

(实习编辑:李素素)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