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中医 > 中医特色疗法

浅谈中医“瘟疫抗击史”,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举报/反馈
2020-03-25 00:58:2939健康网

  新冠病毒的侵袭,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从中医角度来讲,新冠病毒、SARS、甲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造成的大流行急性烈性传染病。关于瘟疫,我国早有记载,最早可见《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我国历史上,天花、霍乱、鼠疫等反复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就有367次瘟疫流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当瘟疫在古代流行时,我国人民都是如何抗疫的呢?

  在中国古代期间,疫情流行有三次高峰,分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下面我们来看下各个时期的瘟疫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次高峰: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我国处于战乱阶段,一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当时爆发开来,这种疾病又称“战争热”、“饥荒热”,据记载,当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人们生活痛苦不堪。面对如此惨状,医圣张仲景创作了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伤寒论》,从此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二次高峰: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依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贫困不堪,疾病流行。当时的流行病主要以伤寒、白喉、麻疹、结核为主,金元四大家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其中,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高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天花、鼠疫、霍乱、性病在全世界流行,明人吴又可作《瘟疫论》,认为疫病由戾气引起,能从口鼻而入,并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的思想。

  到了清朝,名医叶天士所取得的成就,则更是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作的《温热论治》,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观点;参与撰写的《温病条辨》更是集温病学说之大成。

  古代人是如何抗疫的?

  除了著书指导治疗外,古代人在疫情预防上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比如:

  1、隔离预防制度

  我们都知道,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是控制疫病流行的先决条件。其实,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隔离预防制度。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思是说,对于染上疫病的民众,空出房舍,建立隔离场所,为他们医治,给他们提供药物。而在之后朝代的疫情爆发中,中医也均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检疫措施也一直沿用至今。

  2、重视卫生

  清·刘奎的《松峰说疫》记载,“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中医非常注重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以及饮食卫生,认为内外整洁可驱散污秽之气,并能起到防止生病的作用。为了保持环境的卫生,古代人们会用雄黄、雌黄、朱砂等消毒药制成方剂,对房屋进行烧熏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凡疫气流行,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

  3、药物预防

  中医的药物预防不仅仅是针对病源采取祛邪的方法治疗,而是强调重在扶正预防。具体用药有口服药、药酒等,人们会将中药材磨制成粉状,涂擦全身以预防疾病,而且还有“悬挂、佩带、烧熏药物避疫”的做法。

  总而言之,自古以来瘟疫一直都在侵犯着人类的健康,但尽管频频遭受威胁,中医一直都在努力“抗战”,为现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尽管如今不少人会说中医是伪科学,但一次次的实践证明,中医抗疫是值得肯定的,特别在此次新冠病毒的抗战中,中医更是彰显了它的特色优势,承担着呵护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使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