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中医 > 中医外科学

第三节 脐痈 诊断治疗

举报/反馈
2007-09-13 22:54:0039健康网

  [诊断]

  发病前有脐部湿疮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

第三节 脐痈  诊断治疗

  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久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火毒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结于脐中,致毒滞血瘀,故肿胀疼痛;湿热蕴久化火,故全身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二)气虚挟湿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病久致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故疮口久不愈合;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滞成毒,蕴结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便溏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黄连、鱼腥草解毒利湿。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溃后用红油膏或青黛膏掺九一丹外敷;脓尽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

  形成脐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2.经常用75%酒精擦洗脐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结语]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6—9en,发病迅速,易肿,易敛,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较佳。根据病位的不同,有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痛和委中毒等。颈痈风热痰毒证,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肝胃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腋痈肝郁痰火证,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胯腹痈湿热壅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委中毒湿热蕴阻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脐痈湿热火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气虚挟湿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