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丈夫到底要不要陪产?

刘燕(化名)上周刚刚经历了一场分娩,她说自己最想感谢的人,除了医护人员,就是自己的老公。

“我真的是特别庆幸,我分娩的时候老公全程都陪在我身边。因为这个过程是真的真的很痛苦,如果没有我老公,我不知道我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我实在是想象不到,那些没有亲人陪伴的孕妇,生产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争议不休:丈夫到底要不要陪产?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女生怀孕生产是人生重要的时刻,胎儿从孕育到出生,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很多爸妈都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新生妈妈,会比较没有安全感。

生产时,很多孕妈都希望有家人在陪伴身边,首选人当然是孩子他爸。在欧美,很多爸爸都会陪着妈妈一起生产。不少人对这个举动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今天就一起来讨论下爸爸要不要陪产吧?

反对:可能会影响丈夫心理

日本某机构做过调查,有50%的丈夫陪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严重的人甚至会出现性功能。在产房,女性都是素颜、疲惫不堪,再加上血淋淋的场面,一些丈夫会加剧他们的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性功能。很多丈夫都说,“进来之前有做心理准备,但没有想过有那么多血。”

支持:可以增强夫妻间的感情

有人认为,丈夫应该陪产,因为夫妻间本来就是携手一起面对人生困难与挫折,而生产是女性最脆弱的时刻,丈夫陪伴在身边会减轻妻子的压力,更有助于生产,这有助于增强两者的感情。

与此同时,丈夫见证了妻子怀孕、分娩,可以让丈夫更了解孩子的成长,更快进入父亲角色,也会增强对妻子的谅解与不易,让丈夫增强家庭责任感,在之后的日子更多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争议不休:丈夫到底要不要陪产?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在我国,丈夫陪产这个做法还是比较少的。我们曾经试着推过陪产,但发现有不少的困难,后面就不推荐丈夫陪产了。

1.男性承受能力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好。有些丈夫看到妻子生产时,看到那么血流会晕倒,反而分散了医生的注意力,还要派护士去照顾他。

2.医院不具备陪产的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不具备丈夫陪产的条件,陪产的人不仅在进入产房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续繁琐。而且有些医院迎来生产高峰期,一个产房会同时有2-3个产妇,或者是4-5个产妇同时生孩子。卫生条件很难保证,容易增加产妇感染的风险,如果丈夫再进入陪产,不仅空间没有多余的地方,而且也会增加产妇感染的风险。

争议不休:丈夫到底要不要陪产?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3.丈夫对女性分娩知识了解甚少。大部分丈夫对分娩知识了解得很少,对妻子生产时的痛疼无法感同身受,容易增加丈夫紧张的气氛,反而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妻子。曾出现极端的案例:丈夫无法忍受妻子生产时大喊大叫,竟然动手制止。

如果丈夫想要陪产,在生产前就要先了解分娩的整个过程及相关的知识,如果丈夫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建议陪产,除非妻子强烈要求,在产房外面陪着也是对妻子的一种鼓励。

63
2018-12-20 17:18:08浏览7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血糖高可以怀孕生孩子吗
血糖高患者是否可以怀孕生孩子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且病情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并怀孕;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处于糖尿病急性发作期,则不建议怀孕,因为高血糖会对母体和胎儿健康造成诸多风险。高血糖对怀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孕几率和妊娠风险两个方面。高血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卵巢激素分泌,干扰正常排卵过程,从而降低受孕几率。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不利于胚胎着床。在妊娠期间,高血糖会增加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对孕妇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对于血糖高患者,怀孕前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建议在备孕前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3.9到6.5mmol/L,餐后血糖尽可能小于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在怀孕期间,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血糖高患者怀孕也至关重要。饮食上应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孕妇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焦虑和紧张导致血糖波动。建议在备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意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和必要时进行医学干预,部分血糖高患者可以安全怀孕并生育健康的宝宝。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孩子眼睛近视了怎样才能恢复
孩子眼睛近视后恢复视力方法主要包括生活习惯调整、视觉训练、药物治疗、光学矫正等,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不正规的方法。1、生活习惯调整:要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多接触自然光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同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合适,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等,都有助于维护孩子的视力健康。2、视觉训练:集合训练可以增强双眼的集合能力,改善双眼视功能,如聚散球训练等。调节训练能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如翻转拍训练就是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些训练,可以缓解视疲劳,对改善部分功能性近视有一定作用。3、药物治疗:如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遵医嘱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进展,延缓眼轴增长。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改善眼肌疲劳,对缓解因视疲劳等引起的假性近视有一定帮助,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稳定。4、光学矫正: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方便、安全,能有效提高视力。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觉质量,减少周边视网膜离焦,但佩戴时要注意卫生。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孩子,还可以考虑角膜塑形镜,晚上佩戴,白天可暂时恢复较好的视力,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发展。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近视,要尽快带孩子到正规的眼科机构或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近视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训练,以达到更好的视力恢复和控制效果。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女孩子毛发多正不正常
如果遗传因素导致女孩子毛发较多且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或在青春期因激素水平生理性波动出现毛发稍多,通常是正常的生理范畴。但如果毛发过多且呈男性化分布,如出现上唇胡须浓密、乳晕周围长毛、下腹正中线毛发增多等,同时伴有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则属于不正常情况,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多毛症,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衡相关。正常情况下,毛发多可能受遗传影响,若家族中女性普遍毛发较为浓密,后代女性也可能遗传到这种特征。青春期时女性身体发育,激素水平会有一定波动,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可能导致毛发比之前稍多。一般随着身体发育成熟,激素水平稳定,毛发情况也会趋于稳定,这种因生理因素导致的毛发增多,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无需特殊干预。不正常的多毛症,常见病因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导致女性多毛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由于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致使毛发增多。治疗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调节激素水平,还可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若为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引起,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严重时可能需手术,如肾上腺切除术。若发现女孩子发现毛发过多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激素水平检测、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原因。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合理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维持正常体重,因为肥胖可能加重内分泌失调。若确诊为疾病导致的多毛症,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孩子发烧怎么物理降温退烧快
孩子发烧时可通过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实现较快降温。这些物理降温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降低体温,缓解不适。1、温水擦浴:温水擦浴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手段。准备32℃-34℃的温水,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浸湿后,轻轻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动作要轻柔,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其所含的凝胶成分可通过水分汽化吸热,降低局部皮肤温度,进而缓解头部不适,对降低体温也有一定辅助作用。退热贴一般可保持8-10小时的降温效果,若孩子出汗较多导致退热贴脱落,应及时更换。3、冰袋冷敷:冰袋冷敷可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将适量冰块装入冰袋,或用塑料袋代替,加入少量水后排出空气扎紧袋口。在冰袋外裹一层薄毛巾,放置在孩子的额头、颈部两侧、腋下等部位。冷敷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皮肤颜色,若出现苍白、青紫等异常,应立即停止冷敷。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为宜,可间隔1-2小时再次冷敷。若孩子发烧,不要盲目自行处理。应先测量孩子体温,观察伴随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呕吐等。若体温低于38.5℃,可优先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或采用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不降,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