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备孕别太紧张,小心过犹不及!


  作者|川至小红楼:张越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生孩子这件事情,往往不是小夫妻俩的事情。爸妈催、公婆催、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催,殊不知,“催”给小夫妻俩带来的紧张感在受孕过程中也是一种很有威力的抗生育剂。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极度紧张会影响女性排卵,中断女性月经,还会重创精子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万千妇女备孕路上的“拦路虎”。

  纳尼?情绪紧张也会影响受孕?

  实话告诉你,紧张是有可能导致不孕的!

  在南风艳研究的230例患者中有200例患者产生排卵功能障碍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压力而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最终产生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1]

  其中45例患者是受到工作压力,导致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较大,占总人数的 20%;

  其中67例患者是受到生活压力,每天精神高度集中,最终导致出现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占总人数的33.5%;

  其中88例患者是家庭原因,从而出现排卵功能障碍。

  然而,紧张情绪是如何影响受孕的呢?

  扰乱你的垂体

  垂体,是一个位于下丘脑下方约豌豆那么大的一个腺体,就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在控制着我们的生命活动。一项瑞典的研究发现,紧张情绪可通过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卵巢轴”,导致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失衡,干扰受孕。[2]

  女性的垂体能分泌、释放或促进卵巢分泌几种有影响力的激素:

备孕别太紧张,小心过犹不及!

图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不难发现,当紧张的情绪扰乱我们的垂体时,就容易导致排卵功能出现障碍。没有成熟的卵子来受精,当然不能孕育出可爱的宝宝啦!

  精子质量堪忧

  男人一向被认为是强者的化身,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下,很多男性背负压力、透支体力,身体却不知不觉垮下来。尤其在性能力方面,变得越来越“不行”。

  说我“不行”,我不服

  当一个男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体内就会出现高水平的催乳素,从而抑制睾丸素的输出,导致性欲低下、早泄、难以达到性高潮、勃起困难等。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之后,有可能暂时减少男子精子的数量水平。[3]

  因此,想重振雄风,除了要接受相应的医学治疗之外,不妨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心情,找一个月黑风高夜和伴侣共谱爱的华章,想必能事半功倍!

  “筋疲力尽”的性生活

  怀孕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不设防的性生活。然而,目前有一种叫做“TINS”的症状正在严重干扰我们的性生活。

  TINS代表“有两份收入(Two Incomes),却没有性生活(No Sex)”,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代性心理现象。

  在英国著名保健医师尼奇·布拉德福德的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双收入夫妇性生活受到影响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紧张的节奏让他们在一天结束之后“性”趣全无。

  “TINS”既会影响亿万富翁,也会影响普通的工薪阶层。根据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1997年的调查发现,从事高度公众接触和高度紧张的工作会使受孕率降低。

  的确如此,如果一方或双方的工作时间太长或压力太大,到了一天结束的时候,忙着休息还来不及,哪还有精力过“sexual life”呢!

  紧张和不孕的恶性循环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维系夫妻双方的纽带。不孕不育的家庭,在面对不能生育的事实时,往往会影响夫妻感情,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

  抑郁、焦虑和紧张在患有不孕症的女性中非常普遍。据Guerra D等报道,中国有69%的不孕女性有紧张情绪,甚至会患上抑郁症。[4]

  总的来说,紧张情绪容易导致不孕,不孕则会加重紧张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紧张情绪对怀孕有很多的负面作用,但也不能把所有原因不明的不孕症都归结于“太过紧张”。

  如果医生们太过强调“紧张情绪”对不孕的影响,责备患者的心理负担过重,不仅会起到相反的治疗效果,还会让患者更加内疚和沮丧,顿时感觉“鸭梨山大”。

  结语

  不管怎么说,用各种方法为自己减压仍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毕竟,心情越放松,就越想过性生活,性生活的频率越高,受孕率也越高!

  所以,那些生活在快节奏里的准爸爸妈妈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情,人生中不能只是疲于“奔跑”,当你疲倦、焦急时,停下来,看看风景,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2018-12-12 00:46:56浏览14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核黄素缺乏症吃什么食物
核黄素也叫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症可通过摄入动物性食物、豆类及豆制品、全谷物以及坚果类食物进行改善。但注意,食物没有直接治疗作用,不能代替专业治疗。1、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是核黄素的优质来源。肝脏类食物如猪肝、鸡肝等,且肝脏还富含铁、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素;奶类及奶制品也是核黄素的良好来源,酸奶、奶酪等奶制品在发酵过程中核黄素稳定性较好,同样有助于补充。2、豆类及豆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富含核黄素,且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豆腐干、豆皮等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保留了部分核黄素,日常饮食中适量食用,能有效补充核黄素,且豆制品消化吸收率较高。3、全谷物:全谷物是核黄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燕麦富含核黄素,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糙米相较于精白米保留了更多营养成分;全麦面粉可制作成全麦面包、馒头等主食,在提供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补充核黄素。4、坚果类食物:部分坚果类食物核黄素含量可观。杏仁每含量较高,还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葵花籽是日常休闲时补充核黄素的良好选择;核桃适量食用不仅能补充核黄素,还对大脑健康有益,但坚果类食物油脂含量高,需控制摄入量。 预防和改善核黄素缺乏症,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确保各类富含核黄素食物的摄入。烹饪过程中,尽量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如减少过度烹煮、油炸,避免长时间浸泡,以减少核黄素流失。若核黄素缺乏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病什么症状,是缺乏维生素B1吗
脚气病是指维生素B1缺乏病,通常是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该疾病的症状可能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眼部症状等。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维生素B1水平测定、尿维生素B1排出量测定、心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1、神经系统症状:由于维生素B1缺乏影响神经系统正常代谢,患者早期可出现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患者常感觉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易疲劳,肌肉酸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会导致精神错乱、嗜睡甚至昏迷。2、心血管系统症状:因为维生素B1缺乏影响心脏能量代谢,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功能受损,患者可表现为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严重时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症状。3、消化系统症状:由于维生素B1缺乏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可能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4、眼部症状:因为维生素B1参与视神经代谢,缺乏时影响视神经功能,导致眼部出现一系列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畏光、眼肌麻痹等症状。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面粉、糙米、豆类、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维生素B1损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因为酒精会干扰维生素B1的吸收和代谢。定期体检,关注身体营养状况,若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钙缺乏会导致佝偻病吗
钙缺乏与佝偻病之间确实存在密切关联,钙的充足摄入对于预防佝偻病至关重要;然而,也不能忽视其他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因素,如维生素D缺乏、遗传因素、疾病状态、药物影响等。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钙摄入不足引起的骨骼疾病,尤其常见于婴幼儿。在这个阶段,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对钙的需求量极大。如果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如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使得钙的吸收利用受到影响,就会导致骨骼矿化不良,进而引发佝偻病。佝偻病患者的骨骼会变得脆弱、变形,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钙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佝偻病的发生并非仅由钙缺乏引起。虽然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但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合成障碍,即使钙的摄入量充足,也可能因为钙的吸收不良而导致佝偻病。此外,某些遗传因素、疾病状态,如肾脏疾病影响钙磷代谢以及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可能导致钙丢失也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因此,虽然钙缺乏是佝偻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并非唯一原因。在预防和治疗佝偻病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包括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及时治疗可能影响骨骼健康的疾病以及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钙磷代谢的药物等。钙缺乏的预防措施1、增加高钙食物摄入:多食用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它们是钙的良好来源,且吸收率高。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富含钙,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荠菜等同样能提供一定量的钙。此外,坚果、鱼类,如沙丁鱼、三文鱼等也是不错的钙源。2、适度日晒:每天保证15-30分钟的日照时间,让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但要注意避免在阳光强烈时暴晒,防止晒伤。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增加钙的流失。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锌缺乏怎么办
锌缺乏可通过饮食调整、补充剂干预、疾病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来改善。在补充锌的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1、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肉类是锌的良好来源,如牛肉、猪肉、羊肉等,其含锌量较高且生物利用率也较好。海鲜类如牡蛎、扇贝、虾等也是优质的锌源,其中牡蛎的锌含量尤为突出。此外,坚果类如腰果、杏仁、核桃等,以及豆类如黄豆、黑豆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锌,可适当多食用,以提高锌的摄入量。2、补充剂干预:当饮食调整无法满足锌的需求时,可考虑使用锌补充剂。常见的锌补充剂有葡萄糖酸锌、硫酸锌、蛋白锌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充剂进行补充。3、疾病管理:某些疾病会影响锌的吸收或导致锌的丢失增加,如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腹泻、肾脏疾病等。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有助于改善锌缺乏的状况。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可提高锌的吸收效率,减少锌的异常丢失。4、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因为酒精会影响锌的吸收和代谢。同时,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锌的吸收和利用。建议缺锌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和微量元素检测,以便及时了解锌的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或补充方案。还要注意,不要自行随意过量补充锌,以免引起锌中毒等不良反应,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补充和管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