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生二胎会比头胎更难受?这三种情况的父母最好不要计划二胎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没了顾虑,都开始计划生二胎,生孩子对于每个女性来说都是一道难关,一般生过头胎的父母都会觉得二胎会轻松一些,但是过来人却不这样说,生过二胎的宝妈普遍都觉得二胎要比头胎痛苦很多。

从经验上说,因为有了头胎的成功案例在前,不再受新手妈妈的限制,二胎应该会相对轻松很多,但其实不然,二胎会比头胎难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生二胎会比头胎更难受?这三种情况的父母最好不要计划二胎

第一,孕妈的年龄增大,体力下降。

头胎过后,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大,体力和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有所退化,而且生孩子对身体的消耗很大,如果宝妈没有等身体充分恢复就怀了二胎,孕期也会很累,而且对胎儿和孕妈本身都不好,特别是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怀孕生产的风险极高,可能会伴随着一些综合征,不适的反应也会更大。

第二,带孩子的负担加重。

现在的父母基本都是自己带孩子,怀了二胎之后,因为怕第一个孩子感到失落,很多孕妈就会更加事事亲力亲为,对孩子好,本来照顾孩子就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而且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务活,导致怀孕之后的不适感会更加强烈。

生二胎会比头胎更难受?这三种情况的父母最好不要计划二胎

第三,心理落差大。

因为是二胎,脱离了新手父母的焦虑,新奇感也会下降,而且因为有了头胎的经验在前,不管是家人还是孕妈自己,都不会像头胎那样谨小慎微,部分老公和家人会理所应当的感觉孕妈已经能够更好的照顾好自己了,所以对孕妈和二胎的关心也会下降,导致孕妈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落差,情况严重可能会造成孕期抑郁。

虽说很多父母想要二胎的理由都是为了给头一个宝宝找个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要根据自身和家庭的情况来考虑是否可以生二胎或者是多个孩子,对自己和孩子负责任。

生二胎会比头胎更难受?这三种情况的父母最好不要计划二胎

这几类父母不适合生二胎:

①年龄太大或者太小。女性年龄太大生孩子风险高,尤其是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要二胎更需要慎重,而且父母如果和孩子的年龄相差太大,也会容易有代沟。年龄太小也不合适,很多年轻的小夫妻,自己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去照顾和教育一个孩子长大本来就很大的困难,再来一个就更没办法兼顾。

②经济能力较差。养大一个孩子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参与他的成长,而且也需要一定的金钱能力来支撑一个孩子的吃穿用度和教育,现在很多父母都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刚启蒙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学习,尽自己所能去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古人言,寒门易出孝子,但是当今社会寒门真的很难出贵子。有很多家境不好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着多生几个总有一个会有出息的,殊不知这是对孩子的极大不负责任,如果经济水平达不到还是不要生太多的孩子了。

③家庭环境不和谐。很多家庭生了二胎之后,孩子却没人带。有的宝妈和宝爸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失,老一辈的在带孩子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还有的家庭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一个健康的宝宝从出生到成长,离不开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很重要。

所以,想要二胎的父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孩子、对家庭负责任。

2018-12-10 16:01:32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怎么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骨骼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痛、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1、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基础,医生会通过观察、触摸和测试等方式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检查脊柱的生理弯曲、活动度以及有无畸形,如驼背、脊柱侧弯等。此外,还会检查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活动度、压痛和叩击痛情况。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活动期患者可能出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另外,大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会呈阳性,这一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射线检查是常规方法,但早期可能难以看出明显异常。随着病情的进展,X射线可以观察到骨质破坏、关节融合等典型表现。CT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发现更细微的病变,如骶髂关节的虫噬样破坏改变。MRI检查则能够显示出骨髓水肿、滑膜增厚等早期病变情况,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建议到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在就诊前,患者应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病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若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药物治疗方面,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晨僵;免疫抑制剂和抗风湿药物则可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最好的治疗办法
一般没有强直性脊柱炎最好治疗办法的说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物、生物制剂等进行治疗,一般治疗效果较好。建议早期诊断后在风湿免疫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关节强直影响生活质量。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快速缓解腰背疼痛和晨僵。常用药物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餐中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及消化道溃疡风险。2、抗风湿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柳氮磺吡啶通过抑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关节的刺激,改善外周关节炎症状。甲氨蝶呤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嘌呤合成,抑制滑膜炎症反应。使用该类药物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避免骨髓抑制和肝损伤。3、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通过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结合阻断其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可显著减轻中轴关节炎症和附着点炎。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则针对白介素-17A细胞因子,适用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应答不佳者。患者需注意,用药期间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炎症标志物,如CRP、血沉等。另外,生物制剂治疗期间出现新发感染需暂停使用。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正确坐姿睡姿,使用硬板床和低枕维持脊柱中立位。日常避免负重劳动,搬运重物时采用屈膝下蹲姿势。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要注意哪些事项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多方面事项,以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体注意事项包括保持良好姿势、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定期复查等。1、保持良好姿势: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时刻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防止脊柱进一步变形。在睡眠时,建议选择硬板床,仰卧位为佳,尽量避免使用枕头,以免加重脊柱弯曲。此外,保持良好的体态,如挺胸收腹,避免久坐不动,工作间隙起身活动,有助于减轻脊柱负担。2、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深海鱼等,以增强体质、维持骨骼健康。同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摄入,避免加重炎症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常重要。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和僵硬感。适合的运动包括游泳、瑜伽、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及针对脊柱、关节的伸展运动。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防止受伤。4、定期复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听从医生建议,定期进行骶髂关节X线或CT检查,了解关节受累情况。同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肝肾功能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以上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以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需要注意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以及避免疲劳和受凉等方面。1、保持正确姿势:患者在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坐位时选择有支撑的椅子,保持腰部挺直;睡眠时建议选择硬板床,采取仰卧位,避免侧卧或弓腰。这些姿势有助于减轻脊柱的额外负担,防止畸形的发生。2、适度运动:患者可以选择游泳、瑜伽、散步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些运动能够增强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性,缓解疼痛和僵硬感。此外,深呼吸训练和颈椎活动也有助于维持胸廓的活动度和颈椎的正常功能。3、均衡饮食: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钙质、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蔬菜和水果,以支持骨骼健康和减轻炎症。同时,应减少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炎症。4、避免疲劳和受凉: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以免引发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症状。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定期随诊,监测病情变化,也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姿势矫正和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病情。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特别是骨质疏松和眼部炎症。通过综合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