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产科 > 孕产疾病

围产期抑郁不是“无病呻吟”,请不要忽视了她们的感受!

举报/反馈
2018-09-07 00:22:40医学界

  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错怪了她。


  作者|李元幸 傅培强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做女人,不容易。做母亲,更不容易。

  孕期和坐月子期间,情绪泛滥时,还得被人说:真矫情。

  殊不知,这是在她们身上又扎了一针。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围产期抑郁症

  围产期抑郁症是指孕期和产后1年内发作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障碍。它与一般抑郁症相似,只是发生在特殊时期。

  近十几年间,抑郁症人群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话题,抑郁症所致后果的严重性,也逐渐被群众所熟知。

  由于各地文化背景等差异,及研究设计、统计样本的不同,各国和地区对于围产期抑郁的发病率报道从8%~57% 不等。中国、朝鲜、意大利等国家,发病率高达34%~5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产前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产后抑郁发病率,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我们常用“多愁善感”、“感性”的标签来形容女性,却也因此忽视这些女性的求助。

  不仅仅是中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逃不出抑郁的笼罩。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指出,在美国,围产期抑郁的女性多达七分之一!围产期抑郁不仅会影响孕产妇的健康和婚姻家庭关系,而且对母婴关系、婴幼儿的情绪、行为、智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有虐童、自杀行为出现。

  为此,近期,USPSTF草拟了第一个针对围产期抑郁症的指南,将围产期抑郁症列入筛查,并将于2018年9月24日在官网公开征求意见!

为什么那么多产妇遭遇抑郁的阴霾……

  抑郁病史、身体或性虐待史

  近年,“ME TOO”事件、性侵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可能是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女性思想逐渐变化,勇于揭露黑暗,面对和接受自己受到的伤害!

  伴有孕期疾病的女性:糖尿病妊娠剧吐

  生孩子,就如同在鬼门关走一遭。分娩疼痛暂且不说,妊娠期间会有各类并发症,产后也会有大出血、胎盘残留等危急重症。这些都大大加重了女性的心理负担。

  青少年意外怀孕

  青少年怀孕事件也屡见不鲜。一个因素是恋童癖性侵儿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另一个是因素便是缺乏正确的性教育。

  “早恋”一词曾遭到无数年轻人的反对。情窦初开的时期,情愫萌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此时若缺乏父母和校方的良性指导,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

  

中国特有的观念和想法,推波助澜

  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吗?

  部分家庭将“生男孩”作为婚后一大任务。我们不对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且遗留下来的“文化”作过多评价了。

  但,生与不生,生男生女,顺其自然。无论哪种选择都值得我们尊重。

  错误的“坐月子”,便是牢笼。

  如何正确“坐月子”,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正确且良好的“坐月子”,将会促进产后恢复,有利于母婴关系的发展。而“负性”的坐月子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限制,增加了人际间的矛盾冲突。有研究证明,认为“坐月子”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产妇,其发生抑郁的风险比对照组高出两倍。

  此外,产后,产妇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痛苦的状况,许多长辈重视孩子或是老公忙于工作,忽视对产妇的关怀,也极易造成产后抑郁的发生。

正确评估围产期抑郁女性,提前干预

  作为妇产科医生,在临床会见到大量的围产期女性,我们应当关注的不只是女性身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要关心女性的心理状况,做到准确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请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评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1、抑郁病史;2、目前的抑郁症状;3、社会经济风险因素:如是否低收入、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系过于年轻的女性……

  干预方法是心理医生的重点,简单作个介绍。围产期抑郁症包括两个方面: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重点,包括患者教育、设定目标、识别和改变思维和行为激活等……简单而言,就是改变或调整你对事物的看法,重建信心,改善人际关系。

  围产期抑郁症发病率高,且在国内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多数医疗妇产保健机构尚未将筛查围产期抑郁症的工作作为围产期保健的常规项目。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虽有家庭医生、妇产科医师和儿科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参与,但是产后抑郁的筛查率也仅有50%左右。

  此次USPSTF草拟指南,旨在将围产期抑郁症的概念推广给更多人群,指导医师更好地进行围产期抑郁症治疗干预。我们相信,围产期抑郁的患病率将逐渐降低,中国女性的地位也将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Gavin NI, Gaynes BN, Lohr KN, Meltzer-Brody S, Gartlehner G, Swinson T.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bstet Gynecol. 2005;106(5 Pt 1):1071-1083.

  [2] O'Connor E, Senger CA, Henninger M, Gaynes BN, Coppola E, Soulsby MW.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Evidence Synthesis No 172. AHRQ Publication No. 18-05243-EF-1.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2018.

  [3]Hofmann SG, Asnaani A, Vonk IJ, Sawyer AT, Fang A.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Cognit Ther Res. 2012;36(5):427-440.

  [4]胡娟, 王玉琼. 围产期抑郁的研究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5):94-97.

  [5]刘彩霞, 徐晓明, 那全. 围产期抑郁对子代的影响[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6):329-330.

  [6]吴艳, 任慕兰, 张志珺. 围产期抑郁症临床研究现况[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0, 13(1):72-74.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