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人体重要的凝血作用的细胞,如发生血小板减少,将可能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身体各器官的出血,而影响身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遇到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患者血小板在40×109/L~80×109/L之间,既往健康,无血小板减少病史,多无出血表现,但如不给予干预处理,常常会持续减少,并可能引起身体异常出血,不利正常妊娠及分娩。
多种原因表现有血小板减少,包括假性血小板减少、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妊娠期或产后并溶血、肝细胞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叶酸缺乏巨幼细胞贫血、感染或药物致骨髓抑制等多种疾病,需要就医仔细判断。
目前,我国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是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临床见妊娠期血小板数普遍偏低,按诊断标准,发生率约1.2%。一般认为假性血小板减少和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血液高凝状态损耗增加、胎盘利用血小板增多有关。无血小板质的改变,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及数量正常,是一过性自限性的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