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怀一胎和怀二胎的4点不同

  第一点、体力方面容易累,力不从心

  一胎时,虽然我也有出血现象,但是体力方面明显好得多。当时只是不敢出去玩,真正去玩的时候还是挺能够走的。一胎时,虽然也是黄体酮偏低,但是,不会觉得全身不舒服。

  但是怀了二宝之后,体力方面明显不济。做点事情,似乎就得休息一会,否则就会觉得特别吃力,腰酸背痛的。走路走得多,两条腿就会酸得不行。因此,要保证午休时间来补充体力。

  尤其是前三个月,我觉得全身非常不舒服,睡觉时总是没着没落的感觉,似乎是激素严重失调。当然,确实是黄体酮和孕酮都偏低,出血近一个月,需要打针吃药来补充激素。

  第二点、胃口大许多,饿得也很快

  怀一胎的时候,当时前三个月没什么胃口,除了喝孕妇奶粉和吃水果,我感觉自己在正餐上没有多少食欲。还一度认为,孕妇就应该如此。结果,半夜经常会饿醒找食,而能吃的还是孕妇奶粉,因此,三个月后,我的体重就猛增10斤多。可见,孕妇奶粉的催肥效果。

  现在还没真正得知自己怀上二宝时,就感觉胃口大了许多,早上明明吃得挺饱的,不到中午就饿得发晕。在某天早上,我曾经在8点左右吃了2碗粥,6个小笼包,2碗豆浆。10点左右,又开始到处觅食……

  虽然也有恶心呕吐的感觉,但我却深刻地认识到,吃点正餐是正道。因此,在吃不下饭的时候,我就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酸葡萄米饭吃,一碗饭就下肚子。豆腐乳虽然不能多吃,在一点都没有食欲的时候,不妨来一小块,保证饭量大增。

  第三点、心理更成熟,心态更稳定

  怀一胎的时候,因为出血,这不敢做,那不敢做,甚至放弃了工作,每天在床上躺着,一有点出血现象,心情就极度低落;还因为黄体酮偏低需要打保胎针,虽然每天去打针,但是心理却总怕有副作用。直接的后果是,怀孕前三个月,心理抑郁严重,非常不利于胎教。

  怀了二宝,虽然遇到的问题更多了,但是,心理更成熟了,心态更稳定了。该工作的继续工作,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完成。比如,对待出血,立刻主动要求医生进行保胎;经常电动车来回上班,家里住5楼,每天坚持爬楼梯。当然,原则是,坐电动车的时候,开慢点;爬楼梯的时候,走慢点。

  第四点、一宝二宝,教育胎教一起抓

  怀一胎的时候,虽然也经常对着肚子说话交流,但是,毕竟是缺乏气氛。即使知道胎教的重要性,依然做不到每天对着肚子里的宝宝讲故事。

  现在可不一样,每天都要给大宝讲故事,自然而然,二宝也跟着“胎教”了。当大宝宝趴在我的肚皮上倾听肚中二宝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温馨。大宝自己在玩玩具的时候,经常也会想到给二宝留一份,这种血脉的亲情,真是温馨又浪漫。

2016-01-20 01:41:21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潘正启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能自愈吗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骼疾病,通常情况下无法自愈。这一病症由多种因素引发,主要特征为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质破坏与塌陷。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的核心问题在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营养供应依赖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等血管系统。当这些血管因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长期酗酒等原因遭到破坏时,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停止。没有充足的血液滋养,骨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开始逐渐死亡。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血液带来的修复因子,坏死区域的修复过程受到极大阻碍。与其他部位的组织损伤不同,骨骼的修复需要特定的微环境和持续的血液供应来完成骨重建。而在缺血型股骨头坏死中,这种关键条件缺失,使得骨组织无法自行修复坏死区域,因此难以自愈。随着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自愈的难度。早期,在血供减少后,股骨头内的骨小梁开始发生微骨折,骨质逐渐变得疏松。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缺乏有效的修复,坏死区域不断扩大,股骨头的力学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当股骨头承重时,无法承受身体的压力,进而发生塌陷。一旦塌陷发生,股骨头的形态改变,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关节软骨磨损,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种进行性的破坏过程无法自行停止,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在面对如此严重且持续进展的损伤时,根本无法逆转病情,更不可能实现自愈。面对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尽早治疗。若病情发展已到中晚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髋关节置换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