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筷子宝宝离世 细数早产儿的脆弱

  中国最小早产婴儿“筷子宝宝”,在连闯三关之后仍不抵病魔,败在肺部感染上,辛苦地结束了仅仅十八天的生命。早产儿是尚未成长的小天使,她们迫切地想见到自己的父母,过早地来到这个世上。然而,代价却是更加的脆弱。什么原因会导致早产儿?早产儿出生后又应该如何做好护理?

  我国一般将在28周之后、37周之前分娩的宝宝称早产儿。临床显示,早产儿一般尚未发育成熟,因而死亡率相当高。但是,即便护理得当,有幸生存下来,早产儿也会面临脑瘫、视神经发育异常、听力障碍、慢性肺病等疾病,给宝宝及家庭带来负担,因而预防早产很重要。

  多半早产源于感染 预防早产需注意

  早产儿分为几类,一类是自然早产,多由于感染所致,即病原菌播散到宫腔,引起羊膜发炎,炎性物质致使前列腺素类物质生成,引起宫缩、宫颈变短、胎膜早破,进而发生早产。诱发羊膜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如常见妇科疾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此外,孕妇严重的全身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泻等,也会波及到羊膜。

  另一类是其他疾病诱发的早产。如妊娠综合征、胎盘早剥及胎盘前置、慢性肾炎、糖尿病、急性传染病,以及孕妇情绪过于波动等。

  此外,因母体疾病,或者胎儿宫内发育不正常,医生强制进行的人为终止妊娠手段,也会造成早产儿的产生。

早产儿_21131226_xxl


  因此,要预防早产儿的产生,首先需要做好孕前检查,保证夫妻双方的身体具备健康孕育的条件。尤其是某些患有妇科炎症的女性,应该在治疗之后再行孕育。

  如何护理早产儿?

  1.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医生强调,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重越小的早产儿,月应该设置接近其体温的环境温度。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55~65%。对于低体温或体重低于2千克的宝贝,应该立即放入暖箱。

  2.减少噪音、光线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爸爸和妈咪走动要轻柔,尽量避免穿容易产生声音的鞋;监护仪及电话声音设定成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所以,要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小时内至少应保证3-5小时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贝的睡眠。

  3.注意喂养方式

  早产儿一般尚未发育成熟,吸吮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喂养方法。一般主张在出生24小时内喂5%葡萄糖水,或喂牛奶加水50%。吮吸能力较差,或者有呕吐现象的早产儿需要延迟喂养。对于吸吮力正常或稍差的宝贝,可以喂母乳或配方奶,但需注意喂养速度要慢,避免宝贝呛奶或窒息。对于吸吮能力差、不会吸吮但已具备吞咽功能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将奶液滴入宝贝口中。而对于那些没有吞咽能力的早产儿,应留在医院中进行胃管喂养,即用乳胶胃管插入宝贝口中,用注射器将奶液直接注入胃内。

  4.维生素及铁剂的补充

  早产儿体内各种维生素及铁剂尚未存储完全,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补充。出生后第3天需每日摄入维生素K11~3毫克,维生素C50~100毫克;出生后第10天每日给浓缩鱼肝油3~4滴;体重小于1500克者,出生第10天起每日给维生素E25毫克,直至体重达到1800克;出生1个月后给铁剂,可用10%枸橼酸铁胺每日每千克体重2毫升。

  5.保持卫生预防感染

  早产儿回家之后,即便没有出汗最好也天天洗澡。但是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孩子感冒,不大敢给孩子洗澡。所以,经常可以发现不注意清洁的早产儿,脖子、大腿等皮肤皱褶的地方出现糜烂的现象。

  早产儿本身皮肤发育不成熟,很容易感染,给他洗澡不仅是简单的卫生问题,更是预防宝宝皮肤感染的重要手段。

  39健康网编辑提醒:早产儿相对比较脆弱,对于早产儿来说孕前检查、孕期预防及产后护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照顾。早产儿相对比较脆弱,死亡率也高,但是目前医学发展的情况下,早产儿的生存率一直在上升。

  39健康网推荐阅读:

  【孩子多等于患心脏病风险大?】

  【晚婚晚育下宝宝质量大打折扣】

2014-12-05 04:08:53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俊廷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三甲
早产儿黄疸值15严重吗
早产儿黄疸值15mg/dL一般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 临床上早产儿正常黄疸指数一般小于12.9mg/dL,不超过15mg/dL。早产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早产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最高峰也不超过15mg/dL。这种情况一般是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3-4周。在生理性黄疸期,一般不会超过12mg/dL,如果达到15mg/dL,说明显著的增高,这时就有危险性,建议及时治疗。 2、病理性黄疸 早产儿达到15mg/dL,可能会发生黄疸,若黄疸沉积到脑子里,可能会造成终生的后遗症。若黄疸值大于正常值,则说明早产儿是存在有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一般会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黄疸的时间很长,超过3-4周,情况逐渐严重。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症、胆道梗阻、新生儿肝炎等病症引起的,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早产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早产儿在出生以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黄疸的类型,病理性黄疸患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可通过采取光照、换血、药物治疗,纠正缺氧、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崔馨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早产儿眼底出血怎么回事,怎么办
早产儿眼底出血可能是由于用力过度、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缺乏维生素、视网膜炎症、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对症治疗。1、用力过度若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完善,用力按压或者揉搓眼睛,可能会导致眼底出血。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按压早产儿的眼睛,以免引起不适症状。2、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可能会导致眼底出血,还会出现视力下降、斜视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早产儿就医,可以通过眼底激光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3、缺乏维生素由于早产儿身体各项功能发育不完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可能会导致眼底血管壁变薄,从而引起眼底出血的情况。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喂养,及时补充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治疗。4、视网膜炎症视网膜炎症是指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早产儿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给早产儿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治疗。5、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大多是由遗传引起的。大部分患儿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斜视、眼球震颤、眼睑退缩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早产儿就医,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切除瘤体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配合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联合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患儿的眼部护理,避免用手揉搓眼睛,以免引起感染。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早产儿卵圆孔未闭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早产儿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导致宝宝出现头痛、呼吸困难、肺部感染、脑出血、心脏发育异常等症状。1、头痛早产儿的身体比较虚弱,如果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对大脑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头痛的症状。家长可以遵医嘱给早产儿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2、呼吸困难由于早产儿身体各个器官还未发育成熟,如果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的症状。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早产儿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3、肺部感染如果早产儿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容易使肺泡壁破裂,从而引起肺部感染的情况。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早产儿使用头孢噻肟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吸氧的方式进行治疗。4、脑出血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导致心脏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容易使早产儿的大脑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脑出血的现象。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早产儿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5、心脏发育异常如果早产儿出现了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发育,容易出现心脏畸形的现象。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早产儿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介入封堵术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多注意早产儿的身体发育情况,注意保暖、正确喂养,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保证充足营养,尽量避免吸入呕吐物以防感染。如果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