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脐带绕颈是妈妈“摸”出来的?

  脐带绕颈是指胎儿的脐带因为各种原因绕到宝宝的脖子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胎儿呼吸困难,窒息而亡的悲剧。任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现这种状况。

  那么,脐带绕颈真的是准妈咪摸出来的吗?

  一、孕妇常摸肚子易致胎儿脐带绕颈?

  已经怀孕23周的刘女士偶然逛到一个准妈咪论坛,看到一篇“孕妈妈乱摸肚子易致脐带绕颈”的帖子非常火热,刘女士仔细阅读之后,心里可吓着了。帖子里以专业医生的口吻告诉大家,整个怀孕期,都可以从左到右摸肚子,但在怀孕8个月之前,应该从上到下摸肚子,而在怀孕8个月之后,准妈咪只能由下往上摸肚子了。

  刘女士对比了一下自己平日摸肚子的习惯,越来越担心宝宝发生脐带绕颈现象。再看看帖子里其他准妈咪的回复,都是属于“求助型”,纷纷在向楼主请教。刘女士虽然也担心,但觉网络里虚假的信息也太多,摸肚子对于宝宝究竟是利是弊,还是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会更稳妥。

  二、专家:传言并无科学依据

  听完刘女士的陈述,医生对于网上的传闻作出了回应:网上的言论并无科学依据,准妈妈们无需为此承担过度的慌张及责任。脐带绕颈这一现象,多发生在孕早期和孕中期,这一阶段羊水多,脐带长,空间大,胎儿在活动过程中是有可能发生一圈或两圈的脐带绕颈,大约过几天的时间,宝宝又会在肚子里翻来覆去,把脐带给绕回来了。与准妈咪是否摸肚子,摸肚子有什么用处,有些在孕期会自动恢复正常,跟是否摸肚子,以及摸的手法是否正确并无直接联系。

  另外,抚摸肚子作为胎教方式千万种之中的一种,并非是最有效的。因此,医生并不建议准妈咪常摸肚子。尤其是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准妈咪在进入孕晚期之后,随便摸肚子容易刺激宫缩,引起胎儿的早产

  三、孕后期频繁摸肚子易导致宫缩

  专家认为,轻触抚摸放肚皮是准爸妈和宝宝之间最开始的交流,可以将强宝宝与准妈咪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锻炼到宝宝的触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但摸肚子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每次时间约5-10分钟,如果感觉胎动频繁,应立即停止。

  而当准妈咪进入怀孕30周以后,频繁摸肚子就相当于在给自己打催产针了。因为对肚皮的轻触抚摸,有可能引起准妈咪的子宫收缩,尤其是有过流产经历的准妈咪来说,极容易导致胎盘早剥、婴儿早产等现象的发生。当然,在宝宝发育完善之后,抚摸肚子又有另外的含义。部分医院甚至将此法作为催产的方法,对那些已经怀孕36周以上的准妈咪也是可行的。

2014-10-13 01:03:22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权鑫主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三甲
白瓷娃娃是什么美容项目
白瓷娃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美容项目,融合了现代激光技术与传统美容理念,主要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光对皮肤进行作用,以达到美白、嫩肤、祛斑、改善皮肤质地等多种功效。白瓷娃娃的原理基于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其所使用的激光能够被皮肤中的色素颗粒、血红蛋白等物质选择性吸收。当激光能量被吸收后,会转化为热能,使色素颗粒破碎分解,同时刺激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增生,促进皮肤细胞的更新和修复。在技术上,白瓷娃娃采用了先进的调Q激光技术,这种激光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高能量,瞬间击碎色素颗粒,且对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的损伤较小。此外,白瓷娃娃还结合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模式,如大光斑低能量模式,可用于嫩肤和改善皮肤整体质地;小光斑高能量模式,则更侧重于去除色斑等局部问题。白瓷娃娃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在美白方面,能够有效击碎皮肤中的黑色素颗粒,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将其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提亮肤色、减少暗沉的效果。对于色斑,如雀斑、晒斑、黄褐斑等,白瓷娃娃可以针对性地去除或淡化。同时,其还能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加皮肤的弹性,减少细纹和皱纹的出现,使皮肤更加紧致光滑。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包括肤色暗沉、有色斑困扰、皮肤松弛、毛孔粗大等问题的人群。但对于孕妇、患有严重皮肤病、光敏性皮肤以及处于皮肤炎症期的人群,则不适合进行白瓷娃娃治疗。若考虑进行白瓷娃娃美容项目,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在治疗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详细告知自己的皮肤状况、过敏史以及近期的护肤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该项目。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瓷娃娃是什么病,遗传吗
瓷娃娃病一般指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成骨不全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目前已知多个相关致病基因,其中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突变最为常见。正常情况下,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和韧性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使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或结构出现异常,导致骨骼脆弱,轻微的外力,如日常活动、碰撞甚至咳嗽,都可能引发骨折。这种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父母一方患有成骨不全症,其生育的子女中,可能会有一半面临患病风险。除了基因遗传外,少数情况下也存在新生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即父母双方均无致病基因,但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或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基因自发发生突变,从而导致胎儿患上成骨不全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突变类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和遗传风险。若家族中有成骨不全症患者,或怀疑自己可能携带相关致病基因,有生育计划时,应进行遗传咨询。通过详细的家族病史分析和基因检测,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可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骨折发生几率。在治疗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遵医嘱使用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