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生养儿子会缩短母亲的寿命?

  对母亲来说,生儿子是一件艰苦的事。首先,生产时,一般男婴会比女婴更重一些;其次,生儿子时,母亲体内睾丸激素含量会上升;当然,男孩长大后比女孩更加顽皮吵闹,也让母亲们头疼不已。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维尔皮·卢玛在查阅了过去两百年来芬兰的一项记录后证实:生儿子会缩短母亲的寿命,平均长度为34周。

  生养儿子或可缩短母亲寿命

  今年33岁的维尔皮·卢玛是芬兰的进化生物学家,在系谱专家的帮助下,她查阅了几百年前的资料卷宗和几十年前的缩影胶片,试图找出进化对人类繁衍的影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曾用这种方法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研究,而卢玛则是首批将现代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来进行研究的生物学家,只不过我们这种动物的数量有资料可查。

  对萨米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生育儿子的母亲,寿命比生育女儿的母亲短,这和婴儿的体重以及睾丸激素水平有关。卢玛表示,睾丸激素会危及免疫系统,影响健康。生了儿子的母亲们对流行性传染病(如肺结核)尤为敏感;“生儿子的代价”比生女儿大,还因为男孩会从母体吸取更多养分,这和对其他哺乳动物(如赤鹿)的研究也是吻合的。当然,男孩长大以后也不太会像女儿一样帮妈妈忙。

  有兄长并非是好事

  最近,卢玛和她的同事研究发现,生儿子不仅对母亲来说有负面影响,对同胞兄弟姐妹也一样。如果前一胎是男孩,那么接下来出生的孩子个头就会比较矮小,长大后家庭成员会比较少,而且更容易染病致死。即使先出生的那个男孩夭折,对后出生的孩子产生的影响还是一样,这就是说,对这种负面影响不是由直接的同胞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同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争食、打架及长子继承权等。因此,卢玛说:“有兄长并不是好事,如果第五胎是个男孩,那第六个出生的会更糟。”

  这一现象在龙凤胎中更为明显。对150年间芬兰5个乡镇出生的754个双胞胎的资料进行统计后,卢玛发现龙凤胎中的女性结婚率比双凤胎低15%,生孩子的几率低25%,而且平均比后者少生两个孩子。

  睾丸激素造成这一结果

  卢玛推测这一结果是由子宫中的睾丸激素造成的。研究人员在其他动物实验中也曾观察到这种激素效应。奶牛有时也会产下龙凤胎,其中的母牛有时候会先天性无生殖能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及遗传学家肯尼斯·韦斯评价说,这一结果有些令人费解。他指出:“尽管孪生现象是遗传的,但是进化选择并不偏向它,因为孪生现象并不常见。不过有些动物却常有双生现象。”他还说,虽然这看似矛盾,但就算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真实的,如果过分强调其合理性仍可能导致错误。

  男性寿命是副产品

  卢玛和她的同事也开始从芬兰的资料着手另一项分析——祖父母和进化的关系。前期的结果显示,祖母对于孙子女的成活和生育有直接的帮助,而父亲和祖父则没有。尽管父亲健在的孩子会较早结婚,但是对孙子女的数量没有增加效应。

  一种可能是,进化选择决定女性的寿命,而男性的寿命只不过是副产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男性一生都能生育后代,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重视。卢玛正在进行的另一研究就是考证男性是否有一直生育后代的能力。

2014-08-13 00:24:03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蛇胆疮神经痛怎么治疗
蛇胆疮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与红外线照射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或疼痛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评估神经痛的程度及原因。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神经痛的关键。常用药物有加巴喷丁,能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减轻神经痛症状。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但此类药物有成瘾性等副作用,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还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减轻神经痛。但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2、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与红外线照射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通过电极片将特定频率的电流导入疼痛部位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达到止痛目的。红外线照射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缓解疼痛。二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3、针灸治疗:选取与疼痛部位相关的经络穴位,如夹脊穴、阿是穴等,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但中医治疗疗程相对较长,常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且需由专业人士操作。建议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人群,保持疼痛部位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加重疼痛及病情。。定期复诊,观察神经痛缓解情况,若疼痛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皮肤红肿、破溃等,应立即复诊。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疱疹神经痛一般多久好
疱疹神经痛的恢复时间差异较大,短则3~4周,长则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其恢复时间受疱疹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如果出现疱疹神经痛,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体格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病情。对于病情较轻的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若能在发病早期及时治疗,数周时间疼痛可能逐渐缓解。部分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在疱疹出现初期就接受规范治疗,身体恢复相对较快,疼痛可能在3~4周明显减轻。然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疱疹面积较大的患者,神经痛持续时间会延长,可能需要数月时间。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弱,疱疹神经痛可能持续3~6个月,甚至更久。除疱疹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外,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恢复时间影响显著。年龄越大,神经修复能力越弱,疱疹神经痛持续时间越长。同时,若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和修复功能,导致神经疼痛恢复缓慢。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是常用手段。加巴喷丁可抑制神经异常放电,缓解疼痛;普瑞巴林也有类似作用,能有效减轻神经痛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神经痛,可考虑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神经阻滞术,能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减轻患者痛苦。若患有疱疹神经痛,应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保持疼痛部位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锅、炸串等,以防加重疼痛症状。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用什么药
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的患者可选用加巴喷丁胶囊、氨酚曲马多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在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合理用药。1、加巴喷丁胶囊:该药物可特异性结合于中枢神经系统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基,减少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阻断疼痛信号在脊髓和大脑中的传导,以此缓解带状疱疹导致的神经痛。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眩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通常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身体会逐渐耐受,症状有所减轻。2、氨酚曲马多片:氨酚曲马多由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组成。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提高痛阈,发挥解热、镇痛作用;曲马多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双重机制协同,可有效止痛。此药对各种中至重度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便秘,因为药物可能会减弱肠道蠕动。3、甲钴胺片:甲钴胺作为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能够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恢复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辅助缓解带状疱疹遗留的神经痛。其在帮助修复受损神经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麻木症状。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用药期间,建议患者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若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务必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此外,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神经痛痛多久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急性期疼痛明显,1到3个月若免疫好,疼痛可减轻;免疫弱或损伤重,疼痛可能超过3个月甚至数年。此外,年龄大、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会延长疼痛时间。在带状疱疹急性期,也就是出疹后的1个月内,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处于快速进展阶段,此时神经痛最为明显且难以忍受。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患者的免疫系统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身体开始积极修复受损神经,从1个月往后到3个月这段时间,疼痛通常会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但要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弱,或者病毒对神经造成的损伤范围广、程度深,疼痛就可能持续超过3个月,甚至延续数年。但多种因素会影响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时间区间。年龄因素至关重要,年龄越大,神经的修复能力越差,疼痛持续的时间往往就越长,例如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几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此外,治疗时机和方法对疼痛时长影响巨大,早期及时且规范地进行治疗,能有效缩短疼痛时间;相反,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疼痛就会迁延难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带状疱疹神经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加重疼痛感受。因此,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