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冬季坐月子的4大纪律 室温以25℃为宜

  室温:

  室内温度以20℃-25℃为宜

  冬季“坐月子”,室内温度以20℃-25℃为宜。在没有暖气的南方,可以采用空调和电暖气等设备来保持室内温度;而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室内湿度以55%-65%为宜(为了随时了解室内的湿度状况,可以购买一个湿度计)。较为便捷的增湿方法就是购买一台加湿器,如果同时还具备除菌功能就更好了,或者在室内放一盆水。

  除了温度和湿度要适宜,还要保持室内的空气要清新。每天保证开窗换气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换气时,先将新妈妈和小宝宝转移到另一个房间。通风换气后,待该房间恢复到适宜温度后,再让新妈妈和小宝宝回来。

  新妈妈和宝宝所在的房间最好能通风见光,这样会让新妈妈感到心情舒畅,并且有利于观察宝宝的一些变化。

  营养:

  月子饮食“禁寒凉”

  坐月子,产妇应吃些营养高、热量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多喝水,以促使身体迅速恢复及保证乳量充足。产后多虚多瘀,应禁食生冷、寒凉之品。“生冷多伤胃,寒凉则血凝,恶露不下”,会引起产后腹痛身痛等诸多疾病。所以葱、姜、大蒜、辣椒等辛辣大热的食物应忌食,以免引起便秘痔疮等不适。

  蔬菜、水果也不可少。水果,不仅可以补充肉、蛋类所缺乏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及排便,防止产后便秘的发生。当然,一些体质虚寒的新妈妈,在冬天吃水果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此时,可以将这些水果切块后,用水稍煮一下,连渣带水一起吃,就不寒凉了。

  需要提醒的是,新妈妈体内钙的流失量较大。加上最近天气寒冷,在冬季坐月子不可能开窗晒太阳,不利于钙的合成和利用。如果妈妈体内缺钙严重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常见的有小腿抽筋腰背酸痛、牙齿松动等。产后又不注意补钙,不良状况可延续到分娩后两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乳母每天适宜钙摄入量为1200毫克,而食疗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法。另外,产后继续补充一些高钙的孕产妇奶粉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分娩以后,除乳房外,产妇全身各器官和组织,尤其是生殖器官,都要回复到到妊娠前状态。这种变化相当缓慢,需要6—8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一段时间就叫做“产褥期”。产褥期虽然比妊娠期短得多,它的重要性并不不亚于妊娠期,产后康复的好坏,关系终生。

  哺乳:

  衣服要保暖,喂奶姿势要“三贴”

  冬季天气冷,实施母乳喂养的妈妈,小心胸腹部受凉,并选用哺乳胸罩。宝宝夜间喂奶,穿脱衣服不要嫌麻烦,着凉很容易使肩关节受凉。有的妈妈月子还没坐完,就出现了肩关节疼痛,严重的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刚开始喂奶的新妈妈,往往累得一身汗,胳膊酸了,脖子僵了,这往往就是因为喂奶姿势不正确所致。正确的喂奶姿势是“三贴”: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妈妈用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妈妈的肘部托住宝宝的头部,宝宝的上身躺在妈妈的前臂上,这是宝宝吃奶最舒服的姿势。

  梳洗:

  产后一周洗浴,切忌接触冷水

  冬天宜在产后1周洗浴。冬季洗澡应注意防寒。浴室温度宜在20-22℃,水温以37℃左右或稍热为宜,浴室不要太封闭,洗浴时间不要过长,以5-10分钟为宜。洗涤时避免大汗淋漓,因出汗太多易致头昏恶心欲吐等。切忌接触冷水,以免引起腹痛及日后月经不调、身痛等。

  沐浴后要及时用暖风机吹干头发,尽快将身体上的水擦干,及时穿上御寒的衣服后再走出浴室,避免身体着凉或被风吹着,晚上洗完澡之后,不要马上睡觉,应喝一杯热水,等身体干爽后再睡。

  产妇在冬季洗澡,按照传统的做法,也可选用防风生姜方,即防风50克,生姜50克,捶破,用水洗净,煎一大锅水,过滤药渣,用水洗身洗头,或直接使用姜片煮水后洗浴,此民间验方祛寒效果较显著。

(责任编辑:文慧)

2011-12-21 04:50:00浏览3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严重灰指甲如何治疗
严重灰指甲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面。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一般治疗:保持指甲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尤其是公共泳池、浴室等场所,减少再次感染真菌的机会。穿透气良好的鞋袜,勤换鞋袜,降低脚部湿度,创造不利于真菌生存的环境。修剪指甲时注意不要剪得过短,避免损伤甲周皮肤。2、口服药物治疗:适用于多个指甲受累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一些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等可通过口服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感染的指甲部位,抑制或杀灭真菌。此类药物需遵医嘱按疗程服用,以确保达到彻底治疗的效果。3、外用药物治疗: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遵医嘱配合外用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先将病甲尽量削薄,再涂抹药物,这样能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常见的外用药物有阿莫罗芬搽剂等,可在病甲表面形成药膜,持续发挥抗真菌作用。4、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破坏真菌细胞,抑制其生长繁殖,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病甲的修复。该方法相对安全,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复诊,根据指甲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若在治疗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此外,均衡饮食、规律作息,也有助于灰指甲的治疗和恢复。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手上灰指甲是什么原因引起
手上灰指甲即为甲癣。可能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频繁美甲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皮肤癣菌感染、酵母菌感染等疾病因素有关。对于已经患上甲癣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一、非疾病因素: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长时间不洗手、手部处于潮湿状态,或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都为真菌提供了生长的有利条件。这些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进而侵入指甲的甲板和甲床,引发甲癣。2、频繁美甲:频繁美甲也是导致手上灰指甲的非疾病因素之一。美甲过程中,过度打磨指甲、使用劣质甲胶或美甲工具消毒不严格,会破坏指甲的天然结构,使其变得脆弱,同时增加了真菌接触与附着的机会。二、疾病因素1、皮肤癣菌感染: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是引起手上灰指甲的主要病原体。当手部皮肤局部环境适宜,如多汗、潮湿时,癣菌就会大量繁殖,并侵袭指甲,引发灰指甲。通常从指甲边缘或前端开始发病,逐渐蔓延至整个指甲。2、酵母菌感染: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酵母菌可异位寄生到手部,感染指甲,造成指甲浑浊、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酵母菌感染也是导致手上灰指甲的重要疾病因素之一。建议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减少美甲次数,如需美甲,务必选择正规美甲店,确保工具严格消毒。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灰指甲可以自己自愈吗
灰指甲通常无法自愈。灰指甲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指甲疾病,主要表现为指甲变厚、变色、变形,严重时可能导致指甲脱落。真菌感染具有顽固性和传染性,若不进行针对性治疗,病情往往会持续加重。因此,灰指甲的自愈可能性极低,需要采取医疗干预措施。灰指甲的病因主要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霉菌感染引起。这些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因此足部尤其是脚趾甲更容易受到感染。真菌侵入指甲后,会破坏指甲的正常结构,导致指甲变脆、变色,并可能引发疼痛或不适。由于真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单纯依靠人体免疫系统难以彻底清除感染。灰指甲的治疗需要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抗真菌药物、口服抗真菌药物等。外用药物适用于轻度感染,但渗透力有限,难以彻底杀灭深层真菌。口服药物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能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感染部位,治疗效果较好,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灰指甲的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不透气的鞋袜,可以减少真菌滋生的机会。定期修剪指甲,避免与他人共用指甲剪等个人用品,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已经感染灰指甲的患者,应尽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给他人。一旦发现指甲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灰指甲虽难以自愈,但通过规范的医学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防止真菌扩散。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灰指甲有什么症状
灰指甲患者的指甲可能出现变色、变形、增厚、破损、分层等症状。若发现有灰指甲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和传染给其他指甲或他人。1、变色:灰指甲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指甲颜色改变。正常指甲呈淡粉色或透明色,而灰指甲会因真菌感染,使指甲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黄色、褐色甚至黑色。2、变形:受到真菌侵袭后,指甲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原本光滑、平整的指甲可能变得凹凸不平,表面出现横纹、竖纹或波浪状纹路。指甲边缘也可能不再整齐,出现扭曲、翘起等现象,严重影响指甲的外观和正常功能。3、增厚:真菌刺激指甲角质层过度增生,使得指甲厚度明显增加,因此患者的指甲一般会比正常指甲厚。增厚的指甲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如易受到挤压,产生疼痛。4、破损:真菌分解指甲中的角蛋白,可能使指甲的韧性和硬度下降,在日常活动中,如碰撞、挤压或修剪指甲时,指甲很容易出现裂纹、掉屑,甚至部分指甲会脱落。5、分层:患者的指甲还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从指甲表面到甲床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层结构。分层的指甲容易藏污纳垢,进一步加重感染。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子,以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另外,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指甲刀等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尽量使用自己携带的拖鞋和浴巾。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