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产妇吃月子餐的七大讲究

  很多新妈妈都知道,做月子期间饮食是有讲究的,不能乱吃,但到底要怎么讲究却不清楚。月子期间的饮食既要补充生产时所消耗的大量体力,又要充分制造乳汁,这是新妈妈在饮食上最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坐月子的饮食讲究。

  1、少吃多餐

  孕期时胀大的子宫对其他的器官都造成了压迫,产后的胃肠功能还没有恢正常,所以要少吃多餐,可以一天吃五到六次。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既保证营养,又不增加胃肠负担,让身体慢慢恢复。

  2、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多吃含钙、铁食物,新鲜的肉类、鱼类、海藻类、蔬菜和水果,哪样也不能少。

  从营养角度来看,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种类及数量不同,而人体的养则是多方面的,过于偏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一般人提倡月子里大吃鸡、鱼、蛋,忽视其他食物的摄入。某些素食除含有肉食类食物不具有或少有的营养素,一般多有纤维素,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因此,荤素搭配,营养才丰富。

  3、适当补充体的水分

  新妈妈在产程中及产后都会大量地排汗,再加上要给新生的小宝宝哺乳,而乳汁中88%的成分都是水,因此,新妈妈要大量地补充水分,喝汤是个最好的既补充营养又补充水分的好办法。

  4、以流食或半流食开始

  新妈妈产后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胃肠道功能难免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进行剖宫产的新妈妈,麻醉过后,胃肠道的蠕动需要慢慢地恢复。因此,产后的头一个星期,最好以好消化、好吸收的流食和半流食为主,例如稀粥、蛋羹、米粉、汤面及各种汤等。

  5、清淡适宜,易消化

  月子里的饮食应清淡适宜。无论是各种汤或是其他食物,都要尽量清淡,循序渐进。切忌大鱼大肉,盲目进补。食盐少放为宜,但并不是不放或过少。如食物中加用少量葱、姜、蒜、花椒粉等多种性偏温的调味料则有利于血行,有利于淤血的排除体外。

  6、不宜食用生、冷、硬的食物

  产后宜温不宜凉,温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则凝固血液。在月子里身体康复的过程中,有许多浊液(恶露)需要排除体外,产伤也有淤血停留,生冷的食物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恶露的排出。还会使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泻等。但可以把一些从冰箱中取出的瓜果,可以先放在温水中,待水果温热后切片食用。

  7、切忌盲目进补

  盲目地进食补药和补品,如人参等,搞不好不但不能帮助身体恢复,而且还有可能使新妈妈出现便秘、牙龈出血口臭等等不良症状。要考虑新妈妈的身体状况,以及季节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等等。

(责任编辑:文慧)

2011-12-20 11:05: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怎么引起的
皮肤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等;疾病因素则涉及免疫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慢性炎症等。一、非疾病因素:紫外线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尤其是中波紫外线,会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从而诱发皮肤癌。紫外线暴露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日光浴等行为都会增加紫外线暴露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免疫抑制状态常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特别是鳞状细胞癌。HPV感染可能导致皮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癌变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生HPV相关的皮肤癌。3、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皮肤炎症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慢性炎症会导致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癌变。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溃疡、瘢痕、红斑狼疮等。针对皮肤癌的预防,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避免过度日晒,外出时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其次,减少接触已知致癌化学物质,必要时使用防护装备;再次,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最后,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及时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对于已经确诊的皮肤癌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皮肤癌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皮肤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莫氏手术是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该手术通过逐层切除病变组织,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切缘,确保肿瘤被彻底切除,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手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或冷冻疗法等。光动力疗法通过激光与光敏药物联合应用,破坏癌细胞;放射疗法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3、药物治疗:遵医嘱进行局部化疗和系统化疗。局部化疗是将抗癌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病变处,适用于早期局限性皮肤癌;系统化疗则用于治疗已扩散的皮肤癌。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早期症状会痒吗
皮肤癌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出现痒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此表现,痒感也不是皮肤癌早期的特异性症状。皮肤癌早期出现痒感,可能与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关。当皮肤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会侵犯和破坏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向大脑传递异常信号,从而产生瘙痒的感觉。但这种痒感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程度可能并不剧烈,而且类似的皮肤瘙痒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中也很常见。皮肤癌早期病灶周围可能会伴随炎症反应,也可能引发瘙痒。肿瘤细胞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表现。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加重瘙痒症状。但同样,皮肤炎症引起的瘙痒并非皮肤癌所特有,许多良性皮肤疾病如湿疹、皮肤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引起瘙痒症状。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且持续不缓解,尤其是伴有皮肤红斑、丘疹、结节、溃疡、肿物等异常表现时,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建议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衣等,以减少皮肤受损可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有皮肤肿块、皮肤溃疡、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瘙痒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治疗。1、皮肤肿块:早期可能出现新的皮肤肿块,这些肿块的形态各异。有的肿块边界清晰,如基底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珍珠样的丘疹,质地较硬,边缘微微隆起,中央可能有凹陷;而有的肿块边界模糊,像一些黑色素瘤,可能呈现为不规则形状的结节,摸起来可能比周围皮肤稍硬,有时还会感觉肿块与下方组织有一定的粘连,活动度较差。2、皮肤溃疡:部分皮肤癌早期会出现皮肤溃疡,且溃疡通常难以愈合,持续时间较长。起初可能只是皮肤表面的小破损,之后逐渐扩大、加深,形成溃疡面。溃疡表面可能有渗液、出血,周围皮肤可能红肿。3、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癌患者的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如黑色素瘤,局部皮肤会出现黑色、棕色或褐色的斑块,颜色不均匀,边界也不规则,有时还会在原有黑痣的基础上,出现颜色加深、范围扩大等变化。4、皮肤瘙痒:早期皮肤癌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且这种瘙痒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与普通的皮肤瘙痒不同,有时瘙痒可能会在皮肤出现其他明显症状之前就出现,容易被忽视。建议皮肤癌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遮阳伞、戴宽边帽子、涂抹防晒霜等。减少与化学致癌物质的接触,如焦油、沥青等。定期进行皮肤自查,留意皮肤是否有新的异常变化,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一般能活几年
皮肤癌存活时间因类型和分期而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多数生长慢,早期发现生存期长,鳞状细胞癌晚期生存率下降。黑色素瘤恶性高,早期生存率超90%,晚期仅6至24个月。此外,治疗方法、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生存时间。皮肤癌主要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类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少有转移,因此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达十年以上。尤其是基底细胞癌,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正常寿命影响不大。然而,鳞状细胞癌若发展至晚期,5年生存率会相对较短。黑色素瘤则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容易转移到其他部位,预后相对较差。黑色素瘤的生存时间取决于其分期,早期患者的生存率可能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显著降低,平均生存时间在6至24个月之间。除了癌症类型和分期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皮肤癌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皮肤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早期皮肤癌可达到根治效果。若综合运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且治疗效果好,可延长患者寿命。反之,若治疗方法不当或效果不佳,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此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对生存期产生影响。针对皮肤癌,提高生存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日晒、使用防晒霜、戴帽子和遮阳衣物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