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产后竟抱不起孩子?警惕“妈妈腕”

  儿子呱呱落地给新妈妈雅欣带来了无限的幸福与快乐,雅欣对这娇嫩的小生命呵护备至,忙碌的日子也就从此开始。给儿子换尿布、洗澡、喂奶、抱着儿子入睡,凡是儿子的事情雅欣都要亲力亲为,但是还没出“月子”,雅欣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原来是雅欣的手腕在作怪,前些日子雅欣的手腕就开始疼痛,她并没有太在意,照样忙这忙那,最近越发疼痛,手腕不敢下垂,抱孩子更是费力,急得雅欣要哭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常见的“妈妈腕”其实雅欣的手腕痛是产后妈妈常见的一种疼痛,俗称“妈妈腕”,是当了妈妈之后容易得的病,临床上又被称为“手腕狭窄性肌腱滑囊炎”。症状常常是慢慢加重,大拇指底部的肿痛造成大拇指或手腕活动不便,做抓、握、拧、捏等动作时,会引发或加剧腕部的疼痛,做家务常常使不上劲,严重时还会影响睡眠,疼痛有时像神经痛一样,会往上痛到手臂,往下痛到大拇指末端。

  如何确定“妈妈腕”?

产后竟抱不起孩子?警惕“妈妈腕”

  ●首先是“妈妈腕”疼痛的特定部位是大拇指近手腕的地方,可看见在手腕桡骨(可以摸到脉搏的部位附近)末端突出的部位有一点水肿,按压时疼痛。

  ●其次可以做芬科斯试验。即将大拇指握住,并且将您的手腕弯向小指侧时,疼痛会加剧,如果这样,您就有可能得了“妈妈腕”,因为发炎的肌腱滑囊受到拉力牵扯而引发了更强烈的疼痛。

  ●鉴别诊断。用超声波检查来做进一步的确诊,以排除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肌腱感染、桡骨神经痛、腕骨骨关节炎和手腕隧道症候群。尤其是手腕隧道症候群一定要与“妈妈腕”鉴别开来,手腕隧道症候群是由于手腕过度使用加上怀孕分泌因素的影响,造成正中神经受压迫,引起手麻甚至是局部肌肉萎缩

  “妈妈腕”的原因

  与怀孕、分娩有关的因素

  ●怀孕后期及产后,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易引起手腕韧带的水肿、肌腱韧带也变得松弛、强度变差,长时间活动减少,使肌力减退。

  产后“妈妈腕”治疗Tips_2

  ●月子期间由于产妇气血虚弱,若受风寒侵袭,寒气则滞留于肌肉、关节间,就容易引起肌腱、神经发炎。

  ●产后抱孩子的姿势不对,常常是长时间用手腕托住婴儿头部,从而拉伤手腕的肌腱。

  与生物力学有关的因素妈妈腕并不只限定发生于产后,它更常发生在高度使用该肌肉群或跌倒时伤及腕部的人,所以您可别看到非妈妈而患有“妈妈腕”就惊讶地大叫。以下的一些活动也容易使您患上“妈妈腕”:

  ●因为所从事职业需长时间使用大拇指压、扣动作容易产生该类疾病。如打字员、作业员等。

  ●裁剪、缝纫、重复抓握、转水龙头、转瓶塞等。需要使用手腕与大拇指作重复动作、手腕常常受到压迫的人,最常被此病缠住。

  ●我们还注意到现代人使用电脑鼠标的时间日益增加,而长时间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动作很有可能会得“妈妈腕”。

  日常生活中预防

  ●新妈妈要减少每天抱孩子的次数及时间,或轮流更换抱孩子的姿势,尽量不要单手抱,不要过分依赖手腕的力量,将小孩靠近自己的身体,以获得较好的力支撑,减轻压在手腕的重量。

  ●减少拿重物,避免重复性地进行手腕下弯的动作,让手腕多休息。

  ●做家务时减少长时间过度使用手部的动作,做一段时间就要适当地休息一下,避免大拇指、手腕过度劳累。

  ●暂时把打字速度放慢,或减少打字、用鼠标的时间。

  轻松摆脱“妈妈腕”

  在家里DIY

  ●热敷可用湿毛巾热敷腕部,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热敷可以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简单的按摩

  1.用一只手轻柔地按摩另侧腕关节2~3分钟。

  2.用拇指点按另侧腕关节痛点,同时另侧腕关节做旋转运动1~2分钟。

  3.双手五指相互交叉做摇腕运动约2分钟。

  4.用一只手拇指按另一只手侧腕关节4周,按压2~3次后,再做另一侧腕关节。进行上述治疗,部分病人在一个月内症状得到改善。坚持下去会很快痊愈。

  医生的方案:

  1.药物治疗:对于少数严重的“妈妈腕”患者,就是拿笔也如千斤重,拇指一动时可以自觉到腕上部有细微的摩擦者,手臂可发现有条索状的肿胀。若不能好好休息,会日益严重。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2.物理治疗:还可用电疗减轻疼痛。

  3.手术治疗:如果进行以上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期注意事项:

  ●避免腕及手指的活动及用力;

  ●患部不可受压;

  ●做推拿按摩治疗时,不可用力过猛,自己更不要用力揉动患处。

  爱心提示:刚生过孩子之后,要求妈妈不亲自喂奶、换尿布也是不可能的。每位妈妈都会忍不住抱起哭泣中的婴儿,可是常常这样,手腕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症状得不到改善。有的“妈妈腕”恢复时间较长,甚至达3个月、半年仍未痊愈。此时,做爸爸的要多体谅孩子妈妈,主动地多承担家务、多照顾婴儿,使“妈妈腕”尽早康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2011-10-15 01:40: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失重恐惧症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失重恐惧症可能由遗传因素、性格因素、前庭功能障碍、恐高症、焦虑症引起。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家族中存在失重恐惧症的人群,其子女也有可能继承相同的基因,导致同样的症状表现。这是因为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结构和神经发育模式,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遗传咨询和家庭支持是预防和管理遗传性失重恐惧症的方法之一。通过了解家族史和遗传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早期干预和心理教育,有助于降低后代患病的风险。 2.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失重环境的反应。某些人天生就比较胆小或者容易紧张,面对失重环境时可能会感到特别不安,从而表现出失重恐惧症的症状。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改变个体的性格特征,减少对失重环境的恐惧。例如,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失重环境。 3.前庭功能障碍 前庭系统负责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失重状态下,由于缺乏视觉反馈,可能导致大脑无法正确处理来自前庭系统的信号,从而出现晕眩、恶心等症状。这种失调会导致患者对失重环境产生过度反应。针对前庭功能障碍,可以采用平衡训练来增强前庭系统的适应性。例如,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特定的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或闭眼行走。 4.恐高症 恐高症是一种特定的恐怖症,源于对高度的不合理的害怕和回避。当处于高空时,患者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感到身体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失重恐惧症的症状加重。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恐高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暴露于逐渐升高的环境中并逐步增加高度,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高度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5.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各种刺激更加敏感,包括失重环境。失重状态下的不适感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药物治疗是缓解焦虑症症状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有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可减轻焦虑引起的不适感,一般用温水送服即可。 对于失重恐惧症患者,建议避免突然进入失重环境,如乘坐过山车等刺激性游乐设施。同时,定期的心理评估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雷电恐惧症怎么回事,怎么办
雷电恐惧症是一种对闪电和打雷的自然现象产生强烈害怕、紧张不安的心理障碍。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物理治疗等。一、原因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患有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雷电恐惧症。2.生物学因素:某些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异常或者大脑化学物质失衡等问题,从而增加了患上雷电恐惧症的风险。3.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或者在童年时期缺乏适当的社交和情感支持的人来说,患雷电恐惧症的可能性也增加。二、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2.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于引发恐惧的情境中来减轻症状。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对闪电和打雷的恐惧感。3.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减轻症状。例如,教给患者如何识别和挑战负面的思维模式,并学习放松技巧来控制身体反应。4.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恐惧感。5.物理治疗:如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生理活动(如呼吸、心率)来帮助患者控制恐惧反应。总之,雷电恐惧症是一种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物理治疗等。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死亡恐惧症能自愈吗
死亡恐惧症一般是指死亡恐怖症。死亡恐怖症是否能自愈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如果患者自身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且症状较轻,可能可以自愈;但如果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且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可能难以自愈。如果患者具有积极的心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如,一些患者在经历对死亡的恐惧后,能够主动去思考死亡的意义,或者与他人交流探讨,逐渐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可能会缓解对死亡的恐惧。此外,如果患者的生活环境稳定,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关爱,也可能有助于他们克服死亡恐怖症。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注意力从对死亡的恐惧转移到当下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升生活质量,从而实现自愈。然而,如果死亡恐怖症的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能会持续陷入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中,无法自拔。这种恐惧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果患者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或者没有寻求专业的帮助,症状可能会持续加重。例如,有些患者可能会过度回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和场景,这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恐惧。另外,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心理疾病或处于压力较大的生活环境中,也会增加自愈的难度。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患者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性格较为敏感、内向的患者可能更难自愈;成长过程中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可能更容易陷入死亡恐怖症且难以自愈。对于死亡恐怖症患者,治疗方面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都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缓解焦虑情绪。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支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转移对死亡的过度关注。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分离恐惧症是什么
分离恐惧症一般指的是分离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分离或者害怕失去独立性,患者常常会出现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分离性焦虑障碍指与生活中重要依恋对象分离、离开熟悉环境或预期分离时,出现过度的焦虑、恐惧与害怕等情绪,给患者的生活、社交、学业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此外,还可能存在做噩梦、头痛、恶心、呕吐等痛苦的躯体症状,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个人心理特质、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如果患者本身性格比较胆小、内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可能会导致精神压力过大,从而诱发分离性焦虑障碍。此外,如果患者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不愉快的环境中,也可能会诱发分离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艾司唑仑片、阿普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如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理解患者此时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的心理。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压力和不良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