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别让亚健康偷走了“好孕”

  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目前各行各业的“白骨精”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32岁的银行女职员林小姐,经常失眠、四肢无力、头晕、头痛。看着自己正一步步迈入高龄孕妇的行列,健康状况又每况日下,林小姐十分焦急,四处求医。因为经常感到心悸胸闷,于是先去心内科检查,结果一切显示正常;因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她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她又怀疑自己患有颈椎病,又去看骨科……这样辗转跑了几个科,都没查出什么问题。但自己整天“病怏怏”的,还能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吗?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周围许多人平时的身体状况都比较差,直到准备要宝宝了才临时抱佛脚,急急忙忙找医生咨询,期望有“良方”、“秘诀”能一下改善身体状况。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亚健康状态也不会一下就抽身离你而去,不想让亚健康挡了好孕之路,平时就应该读懂自己身体的各种“信号”,及时调整,保持健康状态。你的健康观升级了吗?以前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所以很多人往往认为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健康新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具体地说,健康就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评价健康的指标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以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城市“流行病”

  近年来,亚健康已逐渐成为时代的流行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亚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虽然各种仪器及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

  “亚健康”这一提法在国外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而在我国是1996年才提出来的。这是医学理论的一个新概念,是社会发展、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它与现代社会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有着直接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亚健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群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患有明确疾病的人群约占2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75%。据近年我国卫生部对十个大城市上班族的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而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竟高达70%。

  亚健康离你有多近

  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但会呈现出“一多三少”的表现,即常感疲劳,活力、反应能力及适应力减退的状态,这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反应,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某些功能性改变,也可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

  那么,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身体各系统都有哪些症状呢?

  2006年4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最明显的有以下七个方面症状。

  A心血管症状:上楼或走动时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B消化系统症状:对饭菜没胃口,有时饿也不想吃,吃起来也没有滋味。

  C骨关节症状:常感到腰酸背痛或浑身不舒服,活动时脖子关节会“咯咯”作响。

  D神经系统症状:容易疲劳,常感头疼、头晕、记忆力差。

  E精神心理症状: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到小事易生气、紧张和恐惧。

  F睡眠症状:入睡较困难,凌晨易早醒,夜间常做恶梦。

  G泌尿系统症状:性功能低下或性要求降低,尿频尿急

  保养最佳孕力

  怀孕和体力生物钟、情绪生物钟等均有关,如果夫妻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焦虑、压抑的亚健康状态,这些生物钟就会出现混乱,从而让好孕之路变得坎坷。如何摆脱亚健康状态,保养最佳孕力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生活规律、合理膳食,选择适当的药膳对改善亚健康很有帮助;坚持每天做有氧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但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明确有无疾病。在亚健康的群体中,一部分人处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也可称为“前临床”状态,就是说虽有了器质性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尚未出现某种特异性症状。对这种情况如果不重视,很可能发展成某种疾病状态。

  孕前检查同样重要,因为孕前检查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妊娠与胎儿的疾病,能有效预防妊娠合并症及胎儿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建议所有准备怀孕的夫妻都进行孕前检查。

  除了心理上、生理上的准备之外,工作稳定、心情愉快、夫妻感情良好,家庭和睦也对怀孕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准备要一个健康的宝宝,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要尽量避免在酒后及服药期间,或者身体疲惫和情绪低落时受孕。如果在两人感情不和睦、家庭不和谐的情况下怀孕,不仅不利于准妈妈的备孕,将来对宝宝的健康发育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Tips 谁是最容易亚健康的人?

  1.精神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人

  2.脑力劳动繁重者

  3.体力劳动负担比较重的人

  4.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负担比较重的人

  5.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外界的沟通和刺激)

  6.生活无规律的人

  7.饮食不均衡,经常吸烟酗酒的人

(责任编辑:王慧明)

2011-10-13 10:00:00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高建军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轻度前列腺炎能治好吗
轻度前列腺炎是有可能治好的,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完备的针对性治疗。1.前列腺炎定义首先,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常分为感染型和非感染型两类,前者多与细菌血行感染和逆行感染有关,而后者则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有关。轻度前列腺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也可能仅会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尽、骨盆区域持续性隐痛等症状。2.治疗方法其次,针对存在细菌感染的前列腺炎,药物治疗通常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能有效杀灭病原菌来控制炎症。而对于不存在细菌感染问题的前列腺炎患者,除了可以通过服用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药物改善排尿症状外,也可遵医嘱使用热敷、坐浴、前列腺按摩等方法,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来辅助缓解前列腺炎引发的会阴部坠胀等不适。3.预后情况最后,由于轻度前列腺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且炎症范围相对局限,因此通过合理治疗和日常护理,通常是可以治好的。患者除了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前列腺炎的治疗也至关重要,如避免长时间久坐、保持规律的性生活,并尽早戒除烟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综上所述,轻度前列腺炎是可以治好的,但患者务必要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建议患者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随访,以便于医生及时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高建军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有前列腺炎可以生小孩吗
虽然前列腺炎可能会对男性生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经过合理治疗后通常是可以生小孩的。1.前列腺炎定义首先,前列腺炎可能与病原体感染、不良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生活习惯等原因有关。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前列腺炎,患者常会表现为突发高热、尿急尿频、排尿烧灼痛等症状。而与感染无关的前列腺炎,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腹部、会阴部等部位的酸胀、隐痛等异常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问题。2.对生育的影响其次,前列腺炎的患者,可能会因炎症反应而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如精子活性降低、精子数量减少等。同时,该病还可能引发输精管堵塞,进一步影响男性生育能力。3.前列腺炎治疗最后,前列腺炎的治疗方式,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通常需要患者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抗感染、坦索罗辛等药物松弛尿道肌肉、塞来昔布等药物抗炎止痛、托特罗定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物理治疗则主要包括前列腺按摩和电刺激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术式主要有切开引流术、前列腺穿刺排脓术等。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避免久坐、憋尿,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来保持前列腺区域的血液循环畅通。同时,建议患者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高建军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前列腺增生好了会复发吗
前列腺增生好了之后,是还有可能会复发的,因此建议患者定期复查随访。1.疾病的预后情况首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常用手术方法,虽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因为部分前列腺组织被保留,而出现复发的可能。而药物治疗通常不能根治前列腺增生,部分患者可能会在停药后出现复发的问题,如非那雄胺虽然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但停药后前列腺体积可能会再次增大。2.影响复发的因素其次,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风险也会逐步增加,因此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也有复发的可能。而长期大量饮酒、长时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并增加复发的风险。3.预防复发的建议最后,为了降低前列腺增生复发的风险,建议患者术后定期复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复发迹象。同时,建议患者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注意劳逸结合、尽早戒酒。而对于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为了避免因停药出现病情反复的问题,因此建议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此外,患者恢复期间还应注意日常充足的水分摄入,并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同时,建议患者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持续出现,则建议尽快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