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孕早期牢记18条生活规律

  怀孕早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刚刚形成的胚胎对于外界的很多因素和刺激异常敏感。所以,一定要在生活中遵守“纪律”,倍加呵护自己,以免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纪律1预防感冒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虽然普通感冒对胎儿影响不大,但如果体温较长时间维持在39℃左右,也有可能造成胚胎畸形。特别是流性感冒,不仅病毒具有能使胚胎或胎儿发生畸形的作用,高热和病毒的毒性还会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流产。因此,孕早期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尤其在感冒流行季节,同时在生活中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孕早期牢记18条生活规律

  纪律2不要自行乱吃药

  妊娠30-40天之间如果出现伤风感冒、头痛失眠等不适,不要自行乱吃药。这时,是胚胎组织对药物最敏感的时期,刚刚形成的胚胎非常稚嫩,很容易受到一些药物的损害而造成畸形或流产发烧时切不可乱用阿斯匹林等退热药,一定及时去看医生并告诉怀孕的时间,以便医生选用既有效又不会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纪律3禁止做腹部X线检查

  早孕阶段尤其是怀孕15-56天时,胚胎的器官正处于高度分化形成中。一旦接受X射线特别是腹部,极易发生胚胎畸形,发生小头痴呆脑水肿、小等发育上的缺陷。因此,在怀孕头2个月绝对禁止X射线照射。除此之外,孕期常规的部透视可以推迟到怀孕4个月,X射线骨盆测量在孕早期也应尽量避免,最好安排在妊娠36周左右。

  纪律4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怀孕早期所发生的孕吐反应,通常会使孕妇的身体比较虚弱。如果洗浴时间太长,容易身体过于疲倦,引起头晕虚脱在卫生间里;或是因身体受冷而染上伤风感冒。特别是坐浴时间过久,会造成子宫充血,刺激子宫肌肉引起收缩,引发流产。

  纪律5不涂抹香味浓烈的香水

  香味浓烈的香水中含有一些人工芳香剂,容易刺激孕妇的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还会引起头晕、咳嗽甚至头痛等不适,而怀孕早期孕妇本身就很敏感。另外,浓烈的香水还容易使胎儿出生后易患腹泻部感染。因此,孕期最好避免使用这样的香水

  纪律6出行尽量不走颠簸的道路

  怀孕早期很多孕妇都还在每天坚持上班。如果在颠簸不平的路上骑车、乘坐公交车或从事乘务员工作等,容易因剧烈震动或过于劳累而使盆腔充血,对胚胎组织造成刺激,引发自然流产或先兆流产等不良结果。因此,孕早期骑车或乘车时尽量避开不平的道路,以免发生意外。

  纪律7孕吐剧烈要及早就医

  少数孕妇在怀孕早期反应特别强烈,恶心呕吐以致完全不能进食。这时,应该及早去医院就医,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否则,不仅使自己的健康受到很大影响,还会由于身体缺乏营养、脱水而给胎儿的发育带来严重后果。

  纪律8患了感冒别在家硬挺着

  虽然怀孕早期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胚胎组织畸形,但一旦患了感冒还是要赶快去看医生,不要在家里硬挺着。“讳疾忌医”容易使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时间,这样也会损害胚胎组织。

  纪律9别熬得太晚才去睡觉

  如果夜半时才入睡,容易使体内的生物钟节律被打乱,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生长发育停滞。同时,孕妇也容易出现头痛、失眠、烦躁等不适,使早孕反应更为加重。

2011-06-17 01:44:00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胸口闷、气喘不上来,就想深呼吸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胸口闷、气喘不上来,就想深呼吸可能是由于环境不当这一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一、非疾病因素:长期处于密闭、空气不流通或人群拥挤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的症状。此时,应及时远离不良环境,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症状通常可得到缓解。二、疾病因素:1、肺炎:肺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炎症可能导致肺部功能受损,引起胸闷、呼吸急促、咳痰、发热等症状。治疗方面,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或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进行治疗,以消除炎症,恢复肺部功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有助于疾病的康复。2、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患者的气道高度敏感,容易引发平滑肌收缩,导致呼吸道不适,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的症状。治疗时,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或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等药物,以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此外,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是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和环境,有助于预防此类症状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也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科性功能障碍能治好吗
男科性功能障碍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说,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但一些复杂、严重的情况较难彻底治愈。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依从性等。对于因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引发的性功能障碍,相对好治。这类患者生殖系统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是因近期生活压力大、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导致在性生活时精神高度紧绷,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或早泄。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同时配合性技巧指导,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恢复正常性功能。然而,若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像糖尿病引发的神经血管损伤导致的性功能障碍,或长期酗酒、吸烟致使生殖器官受损等情况,治疗难度较大。因为基础疾病已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神经、血管功能修复困难,即便采取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也很难完全恢复如初,性功能改善程度有限。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多种,无论什么治疗,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方面,针对勃起功能障碍有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等药物,能促进阴茎勃起;早泄可用盐酸达泊西汀片延长性交时间。心理治疗由专业心理医生疏导,调整患者心态。还有真空勃起装置等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如阴茎动脉重建术等。建议患者一旦察觉性功能障碍,不要羞于启齿,应尽早前往正规男科医院就诊,如实告知医生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配合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治愈可能性。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男科降敏针真的有效吗
男科降敏针在改善早泄等相关问题上具有一定效果。早泄是男科常见疾病,影响患者性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降敏针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特定机制作用于阴茎局部,在部分患者中能有效延长性交时间,提升性体验,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与局限性。男科降敏针的主要成分通常为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这些药物作用于阴茎背神经,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当阴茎受到性刺激时,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会沿阴茎背神经传导至大脑,引发射精反射。而注射降敏针后,局部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使得大脑接收到的性刺激信号减弱,从而延长了从刺激到射精的时间。尽管降敏针有一定效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患者的神经分布、敏感度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神经较为敏感,且对药物吸收良好,使用降敏针后效果显著;而一些患者本身神经敏感度并非极高,或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可能效果欠佳。此外,早泄原因复杂,除了神经敏感,还可能与心理因素、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炎等疾病有关。若早泄是由心理因素主导,单纯依靠降敏针,虽能在生理上降低敏感度,但心理问题未解决,整体效果会大打折扣。若考虑使用男科降敏针,务必先到正规医院男科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早泄原因。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注射降敏针,切勿自行在非正规机构注射,以免因药物质量、注射技术等问题引发感染、局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杨纯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不孕不育科看男科吗
不孕不育科可以看部分男科的疾病。该科室专注于解决生育相关问题,男性生育功能障碍等男科疾病与孕育直接关联,所以在其诊疗范畴内。不孕不育科常处理因精子问题导致的男性不育。例如少精子症,患者精液中精子数量低于正常标准,会使受孕几率大幅降低;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不足,就难以游动至输卵管与卵子结合;畸形精子症,精子形态异常,也会影响受精能力。还有无精子症,即精液中完全没有精子,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严重情况。这些精子异常疾病,严重影响生育,是不孕不育科关注重点。另外,输精管道梗阻也在此范畴,像附睾炎、输精管结扎等原因造成的输精管道堵塞,使精子无法正常排出,阻碍受孕,不孕不育科医生能够通过专业检查和治疗手段进行干预。此外,部分影响生殖内分泌的男科疾病也在不孕不育科诊疗范围内。比如男性内分泌失调,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病变等,会干扰性激素分泌,影响精子生成和成熟。精索静脉曲张同样不容忽视,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扩张、迂曲,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血液回流受阻,影响睾丸生精功能。此外,一些生殖器官的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能影响精子质量和活力,进而对生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些疾病都可在不孕不育科进行诊断和治疗。怀疑患有影响生育的疾病时,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不孕不育科就诊,进行详细体格检查、精液分析、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检查等项目,明确诊断。若确诊疾病,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久坐,适度运动,合理饮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