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怎样为腹中胎儿减少辐射?

  今天,当我们享受现代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恐惧其不利的影响。手机、电脑、冰箱、复印机、微波炉……“辐射”似乎孔不入。

  许多准妈妈们如临大敌全副武装,防辐射孕妇装、电脑防辐射屏幕、手机防辐射套……各种产品齐上阵,一时间往日所熟悉的生活习惯都被打乱了。孕期防辐射是否危言耸听?究竟它的危害有多大呢?准妈妈们心中怀着数疑问,将信将疑。为了给准妈妈们一个踏实,我们请教了相关专家,做了详细调查。帮助准妈妈们更理智地对待“辐射”,安心快乐地度过孕期的每一天。

  到底有多少准妈妈相信辐射对宝宝会有危害呢?新浪亲子中心曾在网上做了问卷调查。在参加问卷调查的2190人中,有63.74%的准妈妈表示相信,会主动去买防辐射服,让心里踏实;有20.96%的准妈妈持将信将疑的态度,表示防辐射服有人送就穿,不会主动去买;另有11.69%的准妈妈认为防辐射服没什么作用,既不会买也不会去穿;还有3.61%的准妈妈选择了其他一栏。

  辐射易导致早期流产

  准妈妈怀孕的前3个月为妊娠早期,这是胚胎组织分化、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胚胎有比较敏感的生物效应,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电脑为例,1988年美国专家调查1583名孕妇的妊娠结果发现,在孕期头三个月胎儿器官形成期,孕妇从事电脑操作每周超过20小时,发生自然流产的概率比未从事电脑操作的孕妇明显要高。其中,一家公司在荧光屏前工作的12名孕妇,一年内竟有7人流产,1人早产。有关专家对每周接近荧光屏20小时的700名孕妇调查,发现20%的孕妇发生自然流产。而对每周接近荧光屏40小时的孕妇调查表明自然流产发生率更高。

  【强辐射源大搜索】

  1号 辐射源—电脑

  电脑在开机时其周围存在的电磁辐射,包括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特高频、高频、中频及极低频电磁场,也有静电场。其中肉看不见的X射线,绝大部分被电脑外面的玻璃罩大量吸收,因此,实际上人体所受到的射线照射量很小。但是在电脑周围还会产生低频电磁场。专家经过人体体外实验显示,这种电磁场可以在细胞膜水平上干扰细胞的代谢和增殖,从而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通过对北京市28709名0-6岁儿童听力状况的调查,得出结论:电脑辐射是导致婴儿听力残疾的头号危险因素。在怀孕期间高频率使用电脑的孕妇,其下一代发生听力障碍的危险能增加84倍。

  2号 辐射源—微波炉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在北京一张姓孕妇家中进过一次室内家电辐射大检测,结果显示微波炉辐射超过国家标准近一倍。该中心监测专家赵玉峰表示,这其中微波炉位列辐射危害最大。根据国家对家电辐射的相关标准,微波炉辐射小于12伏米才符合国家标准。因此,孕妇在使用微波炉时应注意其说明书上的辐射标准,同时减少使用时间。

  3号 辐射源—手机

  科研测试显示,手机在接通时,产生的辐射比通话时产生的辐射高20倍,因此当手机在接通阶段,使用者避免将手机贴近朵,能减少80%至90%的辐射量。同时,手机放置的位置也应该避免靠近心脏,因为较强的电磁场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对心脏的“电活动”会产生某些方面的危害。因此,怀孕初期的准妈妈尤其要注意,更不应将手机挂在胸前。

  4号 辐射源—电视

  电视机的原理与电脑一样,当其阴极射线管发射出的电子流撞击在荧光屏上时,即可转变成可见光,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但是其辐射的影响程度要比电脑小。

  温馨提醒:大多数准妈妈都认为辐射仅仅源于电器方面,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家庭装修中的一些有放射性的大理石,一些化学用品的放射性物质以及X光射线对孕妇的辐射也是相当大的。同时,准妈妈们也切忌反复多次或是过早地进行B超检查。

  【防辐射有这些招】

  虽然电器在出厂检测时其辐射量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是这房间里所有电器的辐射量是累加的。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准妈妈们最好还是应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辐射。防护措施如下:

  首先,挑选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家电产品。在选用电脑时,最好能购买低辐射的液晶显示器。同时,准妈妈应避免坐在电脑屏幕的侧面和后面。在暂时不需要使用电脑时,可以将显示器关掉。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准妈妈要远离微波炉至少1米以上;与电视的距离应达到4至5米;与灯管的距离应在2至3米左右。

  第二,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电视机、电脑、冰箱等辐射较强的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孕妇的卧室里。

  第三,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显示屏周围的尘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灰尘粒子”,准妈妈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会使微生物和灰尘附着皮肤过久,导致脸部出现斑疹等皮肤病。并且,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坐在电脑前,将会影响孕妇的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盆底肌和肛提肌也会因此而劳损,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

  最后,有条件的孕妇可使用产品质量合格,有相关检测证明的防辐射服装、电视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等防辐射产品。有资料显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线通信中心最近发明了一种源低成本小型探测器,这种装置可探测到微波炉、手机和其他设备的过量辐射,对过量的辐射能提供预警。

(责任编辑:陈默 实习编辑:小D)

2011-05-03 07:17:00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割包皮手术费用
割包皮手术即通过手术方式切除过长的包皮,使阴茎头充分外露,费用一般在1000元~6000元不等,具体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手术类型、医院级别、地区经济水平、患者个体情况等。一、手术类型:传统包皮环切术价格相对较低,通常在1000元~2000元。这种手术方式操作相对简单,使用手术刀切除多余包皮后缝合。而包皮环切吻合器手术,费用大概在2500元~4000元。该手术借助吻合器,能更精准地切割和吻合包皮,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合相对较快,但器械成本较高。还有激光包皮环切术,费用在2000元~3500元,利用激光进行切割,止血效果较好,不过对设备要求较高,所以费用也有所提升。二、医院级别:在基层医院,割包皮手术费用可能在1000元~2500元。这类医院收费标准相对较低,医疗服务和设备成本相对不高。二级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更先进,服务更完善,成本有所增加,收费一般在2000元~4000元。三级医院作为综合性较强、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手术费用在3000元~6000元。其配备更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设备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收费也会相应提高。三、地区经济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割包皮手术费用可能在1000元~3000元。这些地区物价水平较低,人力成本、医疗设备采购成本等都相对不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手术费用在3000元~6000元。大城市物价高,医院运营成本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导致手术费用也较高。在一些中等城市,费用大概在2000元~4000元,处于两者之间。四、患者个体情况:若患者包皮局部存在炎症,手术前需先进行消炎治疗,这会增加一定费用,可能在手术费用的基础上多花费300元~800元。若患者有瘢痕体质,手术中可能需要特殊处理以减少瘢痕形成,费用可能增加500元~1500元。如果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手术前后需监测病情,也会使费用有所上升,增加500元~2000元。如果考虑进行割包皮手术,应选择正规医院,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和自身健康。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过程、风险及费用明细。术后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术后遵医生嘱咐按时换药、复诊,若出现疼痛、出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割包皮手术一共需要多少钱
割包皮手术的费用一般在600元至5000元之间,但具体价格受到手术方式、医院级别、地区等因素的影响。1、手术方式:割包皮手术有多种方式,包括传统包皮环切术、包皮环切器辅助手术、以及激光包皮环切术等。传统包皮环切术价格相对较低,通常在600元至1000元。包皮环切器辅助手术价格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激光包皮环切术利用高能激光器进行切割,手术费用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2、医院级别:不同级别的医院在设备、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三甲医院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专业的医疗团队,收费相对较高,手术费用可能在2000元至5000元。而二甲医院或基层医院的费用则可能较低,手术费用可能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3、地区: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割包皮手术的费用。经济发达地区如一线城市,由于物价水平较高,手术费用可能相对较高,可能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县城或乡镇,手术费用则可能较低,可能在600元至2000元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割包皮手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行为,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术后患者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以减少对阴茎的摩擦和压迫,有助于伤口愈合。若发现伤口有渗血、渗液、红肿或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割包皮手术疼吗
割包皮手术会有一定疼痛感。任何外科手术在操作过程及术后恢复阶段,因涉及组织损伤与修复,患者往往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割包皮手术也不例外。在割包皮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阴茎根部或手术局部进行麻醉。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能有效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区域在操作过程中基本无痛感。但在注射麻醉药物时,患者会有短暂的刺痛感,类似于平时肌肉注射时的疼痛程度,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数秒。手术期间,多数患者仅会感觉到轻微的牵拉、压迫感,而不会有明显疼痛。但如果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不佳,或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会在手术中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术后随着麻醉药物效果逐渐消退,伤口处会开始出现疼痛感。一般在术后数小时至一天内,疼痛较为明显,表现为伤口处的钝痛或隐痛,部分患者可能还会伴有阴茎勃起时的胀痛。这是因为术后伤口的愈合需要时间,新生的血管、神经在修复过程中会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而且阴茎勃起时,会牵拉伤口,加重疼痛程度。不过,这种疼痛通常在可忍受范围内,并且随着伤口的逐渐愈合,疼痛会在3-7天内会逐渐减轻。决定进行割包皮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流程及疼痛管理方案,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术后要严格遵医嘱护理伤口,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尿液污染。若疼痛突然加剧或出现伤口红肿、渗血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割包皮手术应该选择哪种方式
包茎不仅妨碍排尿,影响性功能,还容易因清洁不易导致龟头炎、包皮炎等病症,因此医生往往会建议割包皮。目前的割包皮手术可分为传统的包皮环切术以及新兴的包皮枪(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选对适合自己的手术,才能放心地维持生殖器的正常功能。然而,是否包皮过长就必须割包皮?割包皮手术有哪些?接下来将会为您比较现有割包皮手术差异,并提供术后护理建议,让您尽早找回下半身的幸福。【什么情形需要割包皮】传统认为只要包皮过长,便应进行割包皮手术。不过目前医学观点认为,虽然割包皮手术并非大型手术,仍需进行麻醉,且会有失血过多、割包皮过多或不够等风险。因此,经医生诊断后,符合以下情形者,才建议进行割包皮手术:1、成年包茎:直至成年仍有包茎情形。2、嵌顿包茎:由于包皮开口较窄,在剧烈运动后(大多为性行为),包皮退后紧勒住龟头,导致龟头缺血,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龟头坏死。3、尿流细小:包皮狭窄导致尿流不顺,出现细尿。4、反复发炎:包皮过长清洁不易,容易导致龟头或是包皮反复发炎。简而言之,即便包皮过长,只要能够轻松褪下,不会妨碍清洁、排尿或引发疼痛,原则上毋须接受割包皮手术。【割包皮手术:传统包皮环切术VS包皮枪】1、传统包皮环切术:伤口较大、术后护理相对麻烦●原理:用手术刀或是电刀将多余的包皮割下,进行止血后,并一针一线缝合伤口。●耗时:30~40分钟●术后护理:由于伤口较大,疼痛会延续3~7天。每天需自行换药,通常在1周后方能洗澡,避免激烈活动。若有晨勃,须握住阴茎,避免阴茎血肿。2、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简单快速、术后无需特殊护理●原理:又称包皮枪,根据个人的阴茎大小套用不同尺寸,可一次切除包皮,并采用新式缝合钉,止血与缝合一次完成。●耗时:5~10分钟●术后护理:伤口较为平整,约3~5天便会恢复。病患当天可以淋浴,约7~14天后缝合钉便会自行脱落。拜科技进步所赐,包皮枪无论是在手术时间、伤口恢复、疼痛感都较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因此也被称为“无痕包皮手术”,但是价格也较为昂贵,建议在进行手术前,先咨询泌尿科医生,才能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手术。【割包皮手术前须知:禁食、衣着宽松】无论是传统包皮环切术或包皮枪,皆会进行局部麻醉,视情况必要可能会全身麻醉(如避免儿童于手术过程躁动)。为避免患者对麻醉药品不适应而呕吐,建议全身麻醉手术者在手术前4~6小时禁食,同时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穿脱及减少术后对患处的压迫。【割包皮手术后应该如何护理?】依传统包皮环切术及包皮枪的伤口大小与缝合方式差异,以下分别列出2种割包皮的术后护理建议。1、传统包皮环切术:●麻醉消退后,伤口会出现疼痛及红肿;应定时且遵照医嘱服用药物,症状会在1周内改善,伤口会在1~3周痊愈。另外,伤口处的缝线为羊肠线,可自行吸收,无需特别拆线。●术后会以纱布包扎伤口,外层再以自黏性弹性绷带包扎,隔日请自行将纱布及绷带拆除,并以医生开立的药膏涂抹伤口。●穿着宽松裤子,并避免弄湿或尿液弄脏伤口。若是不慎弄湿或弄脏,则应以无菌生理盐水清洗。●手术2周内避免性刺激,以防阴茎勃起导致伤口出血。若是生理性勃起,则应以虎口环套住伤口,使得勃起消退。建议手术1个月后,才考虑进行性行为。●若出现大量出血、阴囊发紫或持续高烧,则须尽快回门诊就医。●按照医生嘱咐定时复诊。2、包皮枪:●由于包皮枪伤口较小,术后当天便可淋浴,但仍应尽量避免伤口直接碰水。若伤口出现水肿、瘀青皆属正常现象。●术后应以纱布覆盖伤口,需搭配生理盐水以及纱布,一天换一次药。大约在伤口干燥之后(约1周)就可以不必换药,保持干燥清洁即可。●须待手术结束后1个月,再考虑恢复性生活。●医生会开立抗生素药物或抗生素药膏以及止痛药,须按照医生指示定时服用、涂抹,并按照医生嘱咐复诊。●缝合钉大约会在术后第1周之后开始慢慢脱落,正常会在第3~4周完全脱落;如在术后1个月仍有缝合钉牢牢黏于伤口之上,需复诊请医生评估是否手动移除。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