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80后妈妈坐月子新方法

  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法才最符合80后新妈妈的身体状况。因此,80后新妈妈应该多了解一些当代坐月子的新科学、新方法,这样才能更科学、健康地坐好月子。

  一、喝母鸡汤,也要吃母鸡肉

  在我国民间就有“炖老母鸡大补”的说法。新妈妈生下宝宝要花费很多力气,炖老母鸡汤给新妈妈喝可以弥补因分娩所伤的元气。老母鸡汤还可以催奶,奶水不足的妈妈喝它一定很有帮助。

  老人们还认为,通过长时间的熬炖,老母鸡的营养会全部在汤里,剩下的就只是会让人长胖的肉了。因此,以前的传统经常是新妈妈喝汤,肉扔掉或让别人吃。

  这个习惯在今天仍然流传,很多疼爱媳妇的老一代婆婆们都十分坚信这个说法。所以,常可以看到婆婆们端着鸡汤来看媳妇的情景。姚红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位疼爱媳妇的传统婆婆。

  姚红的婆婆是个很热心的人,婆婆专门让人从老家带了老母鸡和很多鸡蛋给姚红吃,这点让姚红很感动。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天她们就激发了矛盾,原因是婆婆每天要她喝一大碗老母鸡汤。

  姚红在公司里负责的主要是外联事务,形象对她来说很重要,她十分担心月子补过头会让自己发胖。因此,她开始趁婆婆不注意,把婆婆每天让她喝的鸡汤倒掉,没想到有一次竟被婆婆撞了个正着。

  婆婆看见后十分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熬的鸡汤,你就这样子倒掉了。我不是你亲生的妈,但那是鸡汤,不是毒药!你不喝,怎么有足够的奶水喂孩子?我儿子怎么娶了你这么个不孝顺的媳妇!”说完,婆婆一气之下夺门而出,姚红的丈夫马上追出门去苦苦相劝,才暂时平息了婆婆的怒气。

  婆婆疼爱媳妇,这是让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的。疼爱媳妇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不讲究科学,不考虑新妈妈的自身情况,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来进补,就会适得其反,对新妈妈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事实上,姚红早就咨询过了医生,医生说她本来就属于偏胖的人,产后不需要大补,而鸡汤内营养并不多,汤内更多的实际上是油和热量。姚红刚开始跟婆婆说不喝鸡汤的时候,婆婆就很生气地说:“千百年来中国女人坐月子都要喝鸡汤,所以,你一定要喝!”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前面所说的一幕。

  80后的很多新妈妈在产前就已经查阅了大量的现代产后护理以及营养、育儿的知识,而她们的父母却实施的还是老一套,这常常让两代人因此产生矛盾。

  坐月子等传统育儿观念固然是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做法,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方法应该与现实接轨,更应该尊重科学,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为80后妈妈服务。

  以前的人靠产后喝老母鸡汤来补身体,是因为以前的妇女大多营养状况不佳,汤里有很多油和热量,食用后的确可以增强体质。但是,80后新妈妈的情况就不同了,她们不仅不缺营养,甚至还营养过剩,因此现在再坚持喝全是油和热量的鸡汤进补,就不合科学了。

  鸡汤历来被人们当成是营养佳品,鸡肉和其他原料一起长时间熬煮,营养成分都进入了汤中,所以喝汤比吃肉有营养。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除了水,汤的营养全部来自鸡肉,鸡肉中有水溶性的营养素和非水溶性营养素。水溶性维生素C矿物质会有一部分进入汤内,而非水溶性的蛋白质则90%~93%仍留在肉里,其在汤里的含量不足总数的10%。而鸡肉的脂肪的油脂却很容易进入到水里,因此,鸡汤内更多的是油脂和热量。

  因此,多喝鸡汤其实就是摄取更多的动物性脂肪的过程,对一些营养过剩的80后妈妈来说,用大量的鸡汤对身体很不利。

  小贴示

  实际上鸡肉才是营养丰富的宝贝。经过长时间的熬炖,鸡肉已经被炖得很烂,容易消化也利于营养吸收。

  营养专家建议80后新妈妈:“要想得到更好的营养,主要还是应该吃汤里的鸡肉,适当喝一些汤当作调味,这才是科学有效的滋补方法。”

2011-03-22 07:20:00浏览1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前列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前列腺炎是指由多种复杂原因引起的,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的症状有排尿不适、排尿困难、尿后滴白、疼痛、性功能障碍等,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排尿不适 前列腺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这是该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上述症状会在夜间加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2、排尿困难 前列腺炎会导致尿道梗阻,造成尿路感染,使尿液无法正常排出,患者会出现尿等待、尿线变细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上述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3、尿后滴白 患者的前列腺部位有炎症存在时,会导致局部的黏膜出现充血和水肿的情况,在排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尿液随着前列腺液排出。 4、疼痛 前列腺炎可能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也可能是非细菌性感染所导致。当病原体侵入前列腺内时,可能会引起疼痛,表现为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伴有精神抑郁等症状。 5、性功能障碍 前列腺炎还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的问题,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因为前列腺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炎症可能会影响男性生殖系统,导致性功能出现问题。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蛋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陶俊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前列腺炎有什么症状
前列腺炎主要由前列腺受到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刺激而引发,患病后可能引发局部疼痛、尿路刺激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性功能障碍、前列腺肿胀等不适症状。1、局部疼痛:前列腺炎患者常出现会阴部、下腹部、腹股沟区以及骨盆区的疼痛或不适感。这些疼痛由前列腺充血、肿大导致,并可放射至腰部、大腿内侧等部位。疼痛在久坐、排便或性生活后可能加重。2、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以及尿滴沥等尿路刺激症状,是前列腺炎患者的常见表现。这些症状可能与前列腺水肿压迫尿道有关,导致排尿功能异常。3、神经系统症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常伴有精神紧张、萎靡、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长期疼痛、排尿困难等不适感导致的心理负担有关。4、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前列腺炎症对性功能神经的损害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射精疼痛、血精等症状。5、前列腺肿胀:前列腺炎发生时,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会变得肿胀,局部温度也可能升高。这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排尿困难和尿线分叉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以便尽早明确病因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憋尿,注意保暖,并适度进行性生活,避免过度纵欲或禁欲。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治疗男性前列腺炎最好的药是什么
一般没有治疗男性前列腺炎最好的药是什么的说法。治疗男性前列腺炎的药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药物、α受体阻滞剂、抗炎镇痛药、M受体阻滞剂、中成药等。1、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疗前列腺炎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类药物可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起到治疗前列腺炎的作用。2、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主要包括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盐酸特拉唑嗪片等,此类药物可以松弛前列腺的肌肉,改善疼痛的症状。同时,也可以改善排尿困难的症状。3、抗炎镇痛药抗炎镇痛药包括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此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前列腺炎引起的疼痛症状。4、M受体阻滞剂M受体阻滞剂包括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此类药物可以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的不适症状,对于前列腺炎引起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中成药中成药主要包括前列舒通胶囊、热淋清颗粒等,此类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功效,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前列腺炎引起的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病情加重。如果患者服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南瓜子能治前列腺炎吗
南瓜子并不能治疗前列腺炎。这一结论基于多方面的科学依据,涉及南瓜子的营养成分以及前列腺炎的复杂发病机制等。南瓜子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有一定益处。然而,这些营养成分仅仅是对前列腺健康起到辅助维护作用,并不能针对前列腺炎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发挥治疗作用。其无法消除炎症、改善前列腺的病理性改变,也不能缓解因前列腺炎导致的各种症状。前列腺炎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引起的疾病,包括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其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骨盆区域疼痛不适等。南瓜子的营养成分在面对这些复杂的发病机制时,显得无能为力。其既不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也无法调节紊乱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更不能改善前列腺内部的微循环障碍。所以,单靠食用南瓜子,无法达到治疗前列腺炎的目的。一旦确诊为前列腺炎,应及时就医。对于细菌性前列腺炎,常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来缓解尿频、尿急等症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久坐,适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清淡饮食,有助于病情恢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