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产后恢复不好所带来的6大后遗症

  霍太今年26岁,是个很亮的女性,性格温柔恬静,很难想象她会做出很疯狂的事情。恰恰就是这个柔弱女子,曾经试过三次抱着刚出生没多久的BB欲踏上不归路。幸亏被她老公发现及时阻止。霍生告诉我:“阿玲(霍太)心地善良,从不和别人产生争执,可是自今年年初生完小孩后,整个人都变了,常常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霍生掩面而泣。这是产后的一个后遗症——产后抑郁症,除了产后抑郁症,还有其他后遗症吗?

  后遗症1 产后抑郁症

  从心理方面分析,妇女妊娠后,特别是第一次,精神上会有较大的压力,如分娩会疼吗?能否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老公有否趁机出外拈花惹草?生男孩还是女孩、小孩会有毛病吗……产后,产妇从兴奋状态转入疲倦,情绪从高亢转入比较低落,部分产妇会出现感情脆弱、焦虑,有时候有失眠头痛等。严重的,可能日日以泪洗面,甚至有自杀倾向。一般产后两三天会出现上述症状,十天左右症状将自动减轻或消失。倘若症状持续恶化,需要注意是否患有产后忧郁症。

  如果真的患上此症,丈夫应该尽量陪伴,分担育婴责任,减轻产妇的劳累和心理负担。忍耐妻子的挑剔与野蛮,因为她是病人。到孕妇学校听课使孕妇得到了足够的相关知识,减轻了产前的焦虑因素。产后由丰富经验的助产护士上门指导及时传授护理和育婴技巧,有利于帮助产妇度过产后的情感脆弱阶段。

  温馨提醒

  准爸爸的为对妻子的整个孕期非常重要,不管是生理上的照顾还是心理上的支持。如果你不对准妈妈好,不仅会导致她患上产后抑郁症,还可能影响宝宝一辈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准爸爸课堂能将你变成一个好爸爸,和妻子一起迎接可爱的宝宝出世,迎接新的三口之家。

  后遗症2 产后腰腿痛

  许多产妇分娩后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腰腿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怀孕讲起,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使子宫增大,同时腹部也变大,重量增加,变大的腹部向前突起,为适应这种生理改变,身体的重心就必然发生改变,腰背部的负重加大,所以孕妇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

  到了分娩的时候,现在产妇分娩时多采用仰卧截石位,产妇在产床上时间较长,且不能自由活动,分娩时要消耗掉许多的体力和热量,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剧。在产褥期和坐月子期间,有的产妇不注意科学的休养方法,活动锻炼不得法,有的产妇过早的参与劳动,还有的产妇产后睡弹簧床也不利于腰腿部的恢复,这种种情况都可以引起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部疼痛较重。

  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痛一般说是属于生理性的变化,是可以恢复的,如果属于怀孕和分娩引起的疼痛,一般在产后1周后疼痛就会减轻。在坐月子期间注意劳逸结合,将会恢复得很好。如果疼痛不但不见减轻,相反逐渐加重,要请医生医治为好。

  温馨提醒:预防产后腰腿痛采取的措施

  孕期准妈妈应均衡合理地进食,避免体重过于增重而增大腰部的负担,造成腰肌和韧带的损伤,同时注意充分休息,坐位时可将枕头、坐垫一类的柔软物经常垫在腘窝下,使自己感到很舒服,以减轻腰部的负荷。

  .产后避免经常弯腰或久站久蹲

2011-02-18 07:27:00浏览2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口腔溃疡吃什么维生素好得快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补充某些维生素有助于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常见的有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1、维生素B: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维生素B族在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族时,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会下降,容易引发口腔溃疡。补充维生素B族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该类维生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瘦肉、蛋类、奶制品、豆类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2、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辅助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其可以促进伤口周围的血管生成,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柠檬、草莓、猕猴桃、西兰花等,必要时也可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片。3、维生素E:维生素E同样是一种抗氧化剂,能维持细胞完整性,为口腔溃疡组织修复带来更多营养物质和氧气。食物是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如橄榄油、玉米油、榛子、核桃等。若因特殊情况需额外补充维生素E制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风险。对于口腔溃疡患者,除了适当补充维生素外,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防止溃疡感染。其次,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溃疡创面,加重疼痛。如果口腔溃疡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合,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口腔溃疡怎样能治好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可以通过保持口腔清洁、饮食调节、局部用药等方法来综合治疗。1、保持口腔清洁:早晚使用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细菌滋生,为口腔溃疡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口腔环境。2、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菠菜、西兰花等,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加快口腔溃疡的愈合。减少食用辛辣、过烫、过硬的食物,如辣椒、火锅、坚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溃疡创面,导致疼痛加剧,延缓愈合过程。3、局部用药:可以遵医嘱使用口腔溃疡散、冰硼散等散剂,将药物撒在溃疡表面,能够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促进溃疡愈合。也可使用西瓜霜喷雾剂,喷于患处,能减轻炎症和疼痛,加快恢复。4、全身用药:对于症状较严重、发作频繁的口腔溃疡,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如复合维生素B片、维生素C片等,有助于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为了更好地治疗口腔溃疡,患者要注意保持轻松的心态,避免因溃疡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压力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口腔溃疡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口腔溃疡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口腔溃疡的病因多样,既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如饮食因素、口腔卫生不良等引起,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等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因素:长期偏食、挑食或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体内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锌、铁等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能力,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此外,某些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可能直接刺激口腔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2、口腔卫生不良:不正确的刷牙方式或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溃疡。二、疾病因素:1、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同时可能伴有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2、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由于胃酸反流等原因,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引发溃疡。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3、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损伤口腔黏膜,导致溃疡。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疱疹性口炎,表现为口腔内多发小溃疡;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导致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治疗感染相关的口腔溃疡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若溃疡反复发作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和复发。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气血不足贫血是什么引起的
气血不足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分为非疾病原因和疾病原因。非疾病原因包括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疾病原因包括营养吸收障碍、造血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原因:1、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可能导致造血原料不足,进而引发贫血。例如,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铁和维生素B12,容易出现贫血。2、生活习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造血功能,导致气血不足。3、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的情绪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造血功能,导致气血不足。二、疾病原因:1、营养吸收障碍: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切除术后、克罗恩病等,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影响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吸收。2、 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导致贫血。3、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等,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铁代谢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气血不足贫血的原因复杂多样,建议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史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血清铁、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检测等,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若存在慢性失血或营养吸收障碍,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