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产妇保养的误区

  传统上产妇的保养有许多的误区,下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误区一:不能洗头洗澡

  产妇要在满月后才能洗头和洗澡,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产妇分娩时要出大汗,产后也常出汗,加上恶露不断排出和乳汁分泌,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因此产后讲究个人卫生是十分重要的。自分娩后两三天就可洗澡,但宜采用淋浴,不宜洗盆浴。炎夏,每天应用温开水洗涤一次,产后7~10天,即可用热水洗头。如用温开水坐浴,最好是在5000毫升水中加入1克高锰酸钾,达到灭菌的作用。

  误区二:菜越淡越好(甚至不放盐)

  在产妇产后的前几天,饭菜内一点盐也不放。事实上,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略吃些盐对产妇是有易处的。由于产后出汗较多,乳腺分泌旺盛,产妇体内容易缺水和盐,因此应适量补充盐分。

  误区三:多吃鸡蛋(几乎是全天鸡蛋大餐)

  鸡蛋的营养丰富,也容易消化,适合产妇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有些产妇一天吃一二十个,不但吸收不了,还会影响对其它食物的摄取,因此一般产后每天吃两三个鸡蛋就足矣了。

  误区四:忌口(只吃小米粥加鸡蛋)

  不准产妇吃诸如牛羊肉、鱼类和其它腥膻之物,只吃小米粥加鸡蛋等一两样食物。其实,产后需要充足而丰富的营养素,主副食都应多样化,仅吃一两样食物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也不利于乳腺分泌乳汁。

  误区五:不能刷

  许多产妇在月子里不刷牙是不对的。产妇比一般人更应注意口腔卫生。由于产妇进餐的次数多,食物残渣存有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的机会增多,而口腔感染还是产褥感染的来源之一,因此,产妇应该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如能在每次进餐后都刷牙、漱口,对健康更为有利。

  误区六:怕风(门窗堵严)

  不少人以为产妇怕风,风是"产后风"(指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产妇房舍的门窗紧闭,床头挂帘(其实只会使室内空气污浊);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

  产褥热其实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在作怪,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很容易使产妇、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让室内空气清新一些,给产妇透透风,对产妇的健康很有帮助。

  误区七:产后24小时"开奶

  有些人认为在产后24小时后才要给新生儿喂奶,认为开奶早不好。而事实开奶越早越好。因为婴儿吸吮奶头可以促进乳腺分泌乳汁,又有利于子宫收缩,使子宫早日恢复,同时,新生儿也能及早得到营养丰富的初乳,一般情况下,产后30分钟即可哺乳。

  误区八:只喝汤不吃肉(汤比肉有营养)

  产褥期应该常喝些鸡汤、排骨汤、鱼汤和猪蹄汤,以利于泌乳,但同时也要吃些肉类。肉比汤的营养要丰富得多,那种"汤比肉更有营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九:越晚下床越好

  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就让其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使血液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也会因缺乏锻炼,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而膨出。

  产后及早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恶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锻炼,早日恢复原来的收缩力,从而保护了子宫、直肠和膀胱等器官。一般情况下,产后24小时就可在床上靠着坐起来,第三天便可下床走。

  误区十:满月即恢复性生活

  习惯于把满月当作产妇身体完全复原的标准,所以多数夫妻在孩子刚满月时就恢复了性生活,实际上,产后6~8周后恢复性生活才是安全的。因为分娩对子宫内膜和阴道壁所造成的损伤,在4周内是不可能完全愈合恢复的。

(实习编辑:简丽妍)

2011-02-03 07:53: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