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妈妈产后腰痛别大意

  有许多新妈妈产后会出现腰痛的症状,专家提醒,腰痛是已生育女性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不排除腰肌劳累或者腰椎肩盘突出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由于妇科炎症导致,新妈妈要多休息,也要多加注意腰痛的症状,一旦有白带多的现象,要检查看是否有炎症或者感染的可能,化验下白带常规。倘若产后新妈妈腰痛未见减轻,反而有所加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个月),就可能是以下十种因素所导致的:

  1、气血不通:骨盆内的神经和血管功能紊乱,或恶露排出不畅,子宫恢复不良,阻碍气血流通,这些部位的痛感反射到腰部都会引起腰痛;

  2、肾气不足:分娩时竭力必然要损伤肾气,再加上失血过多,就会导致肾虚血亏,脉络失调而引起腰痛;

新妈妈产后腰痛别大意

  3、湿寒侵袭:有些妈妈平时身体素质较差,产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身体的抵抗力差,不慎受湿寒侵袭,痹阻经脉而引起腰痛;

  4、哺乳姿势不当:经常采取不当或不放松的姿势给宝贝喂奶,如侧身,弯腰等姿势,或者束腰过紧,使腰部肌肉总处于不放松的状态中,造成腰肌劳损而腰痛;

  5、生理性缺:如果孕期缺钙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分娩后的妈妈就会消耗掉大量钙质,这时如果妈妈再坚持母乳喂养,钙流失就会加重,从而引起腰疼;

  6、休息不当:产后还要经常弯腰照料小宝贝,如洗澡,穿衣服,换尿布等劳累过度,腰部肌肉不堪重负,很容易造成腰肌劳损而疼痛;

  7、缺乏运动:产后总是躺或坐在床上,易导致盆腔淤血,而体重增加则会加重腰肌负荷;

  8、肌肉松弛:由于孕期脊柱,骨关节的韧带松弛,骨关节略宽松,肌肉韧带拉松,拉长,弹性下降,也会引起腰痛;

  9、过早地穿高跟鞋:使身体重心前移,除了引起足部疼痛等不适外,也可通过反射涉及到腰部,产生酸痛感;

  10、旧患:产前已有骨骼,肾脏,妇科等方面的疾病所致腰痛者,产后可能会加重。

  凡是属于上述情况的,应及时就医,请医生帮助处理,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可以减轻产后腰痛的发生,要预防产后腰痛,应从孕期就做起。

  1、多吃牛奶,米糠,麸皮,胡萝卜等富含钙,维生素C、D和B族维生素食物,适当补钙,增加素食在食中的比例,避免体重增大腰部的负担,造成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2、孕期不要贪图安逸过多躺卧,可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应在孕早期就坚持做步等适当运动,或适当做一些预防腰痛的体操,以加强腰背部的柔韧度;

  3、至于产后,妈妈们应尽早下地活动,产后3个月内适当运动,如常用物品放在适宜的高度,使妈妈不用弯腰即可伸手拿到,避免经常弯腰或久站久蹲;

  4、给宝贝喂奶时注意采取正确姿势:坐着或躺着喂奶的姿势都可以,最好躺着喂奶,如需要坐着喂奶,可以把一只脚放在一个脚踏上,最好在膝盖上放一个枕头抬高宝宝,以免把身体重心都放在腰部;

  5、产后两周开始做加强腹肌和腰肌的运动,比如仰卧起坐和缩肛动作等,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同时利于恶排出,利于子宫复位;

  6、产后睡觉应仰卧或侧睡,经常更换卧床姿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提重物。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陈默)

2011-01-19 10:39:00浏览1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