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使用微波炉或可致胎儿畸形

  现代人的生活,经常离不开电脑、电视、手机、微波炉、电冰箱、电热毯、空调乃至电吹风等,但在这些与你十分密切的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周围,只要一使用就会产生电磁波。这让孕妈咪很烦恼,可生活中又离不开它们。那么,怎样尽量减少电磁辐射的风险呢?

  贪恋电视不利胎儿健康

  彩色电

  视机打开后,显像管在高压电源的激发下,不断向荧光屏发射电子流,从而产生高压静电,并释放大量的正离子,同时还能产生波长小于400微米的紫外线,这些都会对孕妈咪及胎宝贝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

  小提醒:

  ○看电视要距离荧光屏3—4米远,最多每天收看1—2小时;看电视时要开窗换气,中间最好休息10分钟以上。

  ○每次看完电视后,孕妈咪最好去清洗一下手和脸,以免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和微生物刺激皮肤,引发炎症。

  痴迷电脑流产风险高

  卫生学家调查发现,操作电脑每周超过20个小时的孕妈咪,流产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电脑操作者。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修正意见也认为,来自电脑的极低频电磁场的电磁波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小提醒:

  ○孕期,特别是最初3个月,孕妈咪最好“冷落”一下电脑。即或操作,身体也一定要和显示器保持1米的距离。

  ○优生专家建议,操作时最好穿上孕妇专用防辐射肚兜、防辐射裙等电磁波防护服装,也可给电脑加上防辐射屏。

  使用微波炉或可致胎儿畸形

  对于普通人来说,质量好的微波炉虽然只是在门缝周围有一些辐射,不足以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但对于怀孕3个月内的孕妈咪,仍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刺激。高强度的微波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胎。

  小提醒:

  ○尽量不要用微波炉,至少要在微波炉上加上专用罩,以减少身体接触不必要的电磁辐射。

  ○使用微波炉或电磁炉时,要注意身体尽量与微波炉保持远一些的距离。因为,微波炉在电路接通时其辐射强度可一下子增加到350毫瓦,大约超过国家对其规定的最低标准7倍左右。

  车内接手机辐射增大N倍

  手机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在使用时也会产生电磁辐射,尤其是使用手机时不可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更容易对孕妈咪造成伤害。

  小提醒:

  ○怀孕最初3个月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如果使用手机,也要在手机接通后1—2秒再通话,因为在接通的刹那,电磁辐射的强度会增强许多。

  ○尽量避免在汽车内接电话。据测定,手机在车内接通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要比其他场所增大好多倍。

  排除隐藏的电磁波辐射

  ●电子小闹钟、MP3等微量辐射产品,睡觉时不要放在床头。

  ●天冷时,尽量使用热水袋,因为电热毯也有辐射。

  ●经常用吸尘器吸掉冰箱后侧或下方散热管线上的灰尘,以减少辐射量。

  ●电器不使用时,也要拔掉电源插头,以减少电磁波。

  ●使用电吹风时要尽量离头皮远一些,保持15厘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使用时间也不宜超过半小时。

  ●避免在房间内摆放多个电器,特别是不要把电视、电脑、冰箱都放在卧室,并经常同时使用。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12-05 07:27:00浏览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可能出现肿块、乳头溢液、疼痛等症状,若发现身体出现这些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1、肿块:副乳腺本质上是未退化完全的乳腺组织,当副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癌细胞会脱离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异常增殖并不断堆积。这些癌细胞突破正常组织边界,逐渐形成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早期肿块多较小,可位于腋窝等副乳腺分布区域皮下,由于癌细胞具有侵袭性,会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使得肿块活动度较差,不易推动。2、乳头溢液:副乳腺癌细胞侵犯副乳腺导管系统后,可能会破坏导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导管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运输物质的功能,而癌细胞的侵袭会导致导管内环境改变,使得细胞分泌异常。一些癌细胞可能会分泌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液体,这些液体通过副乳腺的乳头排出体外,可能形成乳头溢液。由于癌细胞对导管的破坏和异常分泌,溢液的量和性质可能不规律,有时多有时少,液体颜色也可能发生变化,这是副乳腺癌早期较为重要的提示信号。3、疼痛:癌细胞在副乳腺内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刺激周围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感觉。此外,随着肿瘤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早期疼痛多表现为隐痛、胀痛,程度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但这种疼痛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且疼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建议患者日常重视身体变化,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尤其在经期后,可关注腋窝等副乳腺常见部位有无异常。另外,避免穿过紧衣物,以减少对副乳腺的压迫。若发现肿块、溢液、疼痛等症状,不要自行判断或拖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绒毛膜癌早期症状人流后多久才能发现
绒毛膜癌早期症状一般在人流后1-3个月左右可能被发现,但具体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恢复,也有助于及时发现绒毛膜癌等异常情况,保障自身健康。通常情况下,人流后如果发生绒毛膜癌,在1个月左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异常阴道流血,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人流后子宫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正常情况下恶露会在2-3周左右干净,若超过3周仍有阴道流血,且血量时多时少,或伴有腹痛等症状,就需要警惕绒毛膜癌的可能。随着病情发展,到3个月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具特异性的症状,如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通过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可发现异常。同时,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持续不下降或反而升高,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影响发现时间区间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人流后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不同,若子宫恢复较慢,可能会掩盖绒毛膜癌导致的阴道流血等症状,从而延迟发现时间。其次,患者对自身症状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很关键,有些患者可能对轻微的异常症状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发现较晚。另外,医疗检查的频率和准确性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患者未按规定进行定期复查,或者检查过程中存在误诊、漏诊情况,都会影响绒毛膜癌的早期发现。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患者在人流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复查,包括定期检查血hCG水平、进行超声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阴道流血时间过长、腹痛、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血尿是宫颈癌早期吗
血尿并不一定意味着处于宫颈癌早期。血尿这一症状具有复杂性,可能由多种泌尿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引发,与宫颈癌早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宫颈癌早期,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接触性出血,即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后阴道出现少量出血,也可能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异常阴道流血情况。然而,这些症状主要涉及阴道部位的出血,而非血尿。只有当宫颈癌病情进展,肿瘤侵犯到泌尿系统,如膀胱、输尿管等,才可能引发血尿,但此时往往已不是早期阶段。在临床上,导致血尿的原因众多,泌尿系统疾病是常见因素。如肾小球肾炎,肾脏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引发血尿,同时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泌尿系统结石,像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划伤尿路黏膜,造成出血,进而出现血尿,常伴有剧烈的肾绞痛。膀胱炎也是导致血尿的常见病症,细菌感染膀胱黏膜,使其充血、水肿,严重时发生出血,患者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此外,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因凝血异常,导致泌尿系统出血,表现为血尿。一旦出现血尿,患者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等基础检查,初步排查泌尿系统疾病。若高度怀疑宫颈癌,需进一步到妇产科完善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等。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早期症状会痒吗
皮肤癌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出现痒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此表现,痒感也不是皮肤癌早期的特异性症状。皮肤癌早期出现痒感,可能与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关。当皮肤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会侵犯和破坏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向大脑传递异常信号,从而产生瘙痒的感觉。但这种痒感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程度可能并不剧烈,而且类似的皮肤瘙痒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中也很常见。皮肤癌早期病灶周围可能会伴随炎症反应,也可能引发瘙痒。肿瘤细胞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表现。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加重瘙痒症状。但同样,皮肤炎症引起的瘙痒并非皮肤癌所特有,许多良性皮肤疾病如湿疹、皮肤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引起瘙痒症状。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且持续不缓解,尤其是伴有皮肤红斑、丘疹、结节、溃疡、肿物等异常表现时,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建议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衣等,以减少皮肤受损可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