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指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产科 > 分娩指南

中国剖腹产率近50%“世界第一” 国家将干预

举报/反馈
2010-10-14 09:42:0039健康网社区

  国家层面给剖腹产“降温”,广东试点建温馨产房

  这是一个让中国尴尬的“世界第一”:剖宫产(剖腹产)率接近50%!

  这意味着,中国有一半产妇不是自然分娩,而要“忍痛挨一刀”。随之带来的,不仅是相对高昂的手术费,还有孩子日后可能面临的智力和健康受损。

  这种剖宫产率“畸高”已引起世界关注。今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在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说,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中国剖宫产率高达46.2%,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以上。

  降不下的剖宫产率,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问题了。有人批判医院,认为他们贪图经济利益,刻意诱导产妇,拉高了剖宫产率;但医院则喊冤:很多孕妇要“挑日子”,而且剖宫产比自然分娩快捷、方便、安全,为何不做?

  近日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省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年会上,院长们忧心忡忡地发出倡议:该给剖宫产“降温”了。令人期待的是,中国最近已启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将从国家层面进行干预。

  ○准妈妈怕疼,现在又都是独生子女,为确保万无一失,很多家庭干脆就“一刀切”。至于“择日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赶学时硬把孩子在9月1日前“揪出来”。而择“良辰吉日”的就更普遍,“很多甚至具体到哪一天几点几分”。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剖宫产无疑被认为是更安全稳妥的方式,能减少纠纷。在欧美国家,只要操作规范就不是医疗过失,医院就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他们的自然分娩率比中国高很多。

  ○过高的剖宫产率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今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启动了“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从国家层面通过系列措施给剖宫产“降温”。专家表示,应该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增加政府对自然分娩的补贴等措施。

  30多年过去剖宫产率飙升9倍

  对比过去,现在的剖宫产率实在太高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现在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最高的是一家民营医院达68%。

  林秋萍(化名)越接近预产期越困惑,要不要采取剖宫产,她始终拿不准主意。

  丈夫黄先生早早就在网上“做功课”,查到不少关于剖宫产弊端的材料:不仅妈妈产后出血率高,康复时间长,腹部伤口感染可能性大;孩子也会因为没受到必要的产道挤压,“肺里的脏东西不容易被排净,容易统合失调,也就是身体协调性不如顺产的孩子。”

  可转念一想,林秋萍今年已33岁,一家就只生一个孩子,若半小时能搞定,成功率高,风险系数低,何乐而不为?两周前,林秋萍开始肚子疼,进产房待产后,破了羊水,想试着生又使不上劲。“剖吧!”最终,她无奈吐出俩字。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告诉记者,2007年到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进行了调查:在拉美、非洲、亚洲总共选了25个国家作为样本;在中国,取样北京、浙江、云南三省21家医院(每个医院的年分娩例均超过1000并能实施剖宫产手术),结果显示,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最高的是一家民营医院达68%。而亚洲平均为27%,南美洲为30%,非洲是百分之十几。

  这让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过的庞汝彦感叹:“对比过去,现在的剖宫产率实在太高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

  庞汝彦说,她读研究生时老师灌输的思想是“将难产做成顺产的才是好大夫”,反之,就是“笨大夫”。因此,医生对每个产妇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反复评估产妇和胎儿的情况,详细记录每个时间点的具体操作以保证自然分娩,母子安康。“而现在,用各种仪器设备代替了认真的体检和评估,不少大夫看到胎儿心跳稍快,不做更多的考虑和观察直接就剖了。”

  “医院选剖宫产,既省事又来钱快”

  剖宫产手术收费要几千元,而自然分娩只需几百元到1000元不等,而且有的医院‘剖’得越多,奖金还越多。以经济价值决定分娩方式,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

  飙升的剖宫产率,将医院推向风口浪尖。许多人直斥,这是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剖宫产手术收费要几千元,而自然分娩只需几百元到1000元不等,而且有的医院‘剖’得越多,奖金还越多。”庞汝彦说。

  记者跟随准妈妈罗永宁(化名)体验了入院后的“被剖宫产”历程。

  这已是罗永宁第二次生宝宝。一个月前,在预产期的罗永宁开始肚子疼,进入第一产程(从肚子疼到宫口全开)后,医生立马让她躺上床,上了胎心监护仪。

  罗永宁对生育已有经验,但这么一折腾反倒让她紧张起来。过了一会儿,护士来给她打催产素,称“宫缩乏力”。罗永宁想起来活动一下,“生第一胎我就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站起来活动生得快,无奈被上了监护仪,再加上打点滴,想动也动不了。”

  “很多医院不够以人为本。”庞汝彦直言,孩子出生的一般姿势都是头朝下的,母亲第一产程若站着或坐着都能凭借地心吸引力“帮孩子下来”,可医院偏偏让妈妈一入院就上床,还要全副“武装”起来,“而且,过去打催产素都是一边摁着肚子看宫缩情况,一边调剂量,现在远没这么仔细。”

1/2上一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