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孕妇防控妊娠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早期血糖异常对于孩子的致畸是绝对有影响的。但妊娠期的糖尿病和健康人的糖尿病一样是可防的,并不是所有的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最后都发展为糖尿病,自己要提前有意识去预防。

  妊娠糖尿病什么样的人容易得?

  年龄是最大的因素,24岁以下怀孕的孕妇基本认为得糖尿病的机会很少或者是没有,而且在国外24岁以下的孕妇不做糖尿病筛查。如果超过30岁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30岁以上的人都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有家族史的因素。最重要的高危因素就是体重,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大。怀孕早期体重增加过快也是得糖尿病的基础。

  能控制什么呢?

  控制怀孕期间的体重。从饮食上控制,体重就是从吃的食物当中来的,你可以运动消耗一部分,剩下大部分是供身体消耗的。高危人群体重跟正常人群是一样的,肥胖就控制长的慢一些。从饮食上安排,首先生活规律要好,一定保证一天三餐,建议在早晨8点钟之前一应要进食早餐,血糖高还是低是由身体里面的胰岛素激素来调控的,如果不在合适的时间给它一个适当的刺激,它就会逐渐弱下来。所以一定要在正常的时间进餐,早餐孕妇一定要包括主食。一天三餐安排合理,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8—10个小时是孕妇比较理想的睡眠时间,中午睡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晚上补够其它睡眠。

  还有一个是运动,糖尿病认为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运动是对缓解胰岛素抵抗是有帮助的。运动之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饮食搭配仍然是均衡饮食为基础,早中晚三餐都建议有主食类的食物,这是最基础的,主食每个孕妇有不同的量,就算得了糖尿病的孕妇也不要把主食降得太低,一天的主食量无论身高多少都不能低于250克,这个是指生的重量而不是指熟的,前面提到的所有重量都是指生的重量。对于身高比较高的孕妇主食量还要提高,你1.65米建议吃六两,1.70米建议吃到七两甚至更多的主食量。希望这部分孕妇从预防一直到治疗这段时间一天能够有一两左右的粗粮和杂豆类食物摄入。包括在主食里面,吃老玉米、燕麦、八宝粥等等,但是不强调这个孕妇得了糖尿病之后全部吃粗粮。

  糖尿病饮食里面还强调一点,现在工作当中也能发现,孕妇来产检监测血糖这一天和在家的饮食不一样,这部分孕妇还是应该记录饮食,应该保证在家和监测的这一天饮食是一样的,这样监测才有意义。早晨我们不让孕妇带早点过来,她来监测血糖空腹过来,空腹之后让食堂准备糖尿病的早点,主食、蔬菜,她回家之后也按照这个量来走。这个对医生有帮助,对于孕妇也有帮助。孕妇了解了这个量应该怎么搭配,医生可以肯定她在饮食合理的基础上血糖在什么水平,这样对于指导我们下一步治疗就有意义了。如果孕妇就是因为这一天来检查的时候吃的不合适血糖高就上胰岛素,那对她的心理压力会很大,孕妇觉得打针吃药了就很严重。如果饮食能控制运动能控制,她的心情就会放松一点。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饮食分配一定要定时定量,到时间就吃,不管饿不饿都要吃一点东西,包括主食在内,这样到下一顿空腹血糖不至于过低。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候就不会吃很多,餐后血糖就好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三餐之后要运动,运动以能接受为准,吃完饭洗洗碗动一动都算自己活动,只要能走起来就行,不要吃完饭在那儿坐着。

  孕妇用胰岛素而放纵饮食,现在打着针随便吃可不可以?千万不要这样。不要因为都打胰岛素那么严重了更少吃,也不行。吃的东西要保证孩子和大人的营养,不要单独为了胰岛素放弃饮食。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10-13 00:01:00浏览3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磊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羟基维生素D偏低会有什么症状
出现羟基维生素D偏低,可能会有睡眠质量变差、手脚抽搐、内心自卑等症状,可以根据以上症状,选择适当方法缓解。 1、睡眠质量变差 羟基维生素D偏低可能是日光照射时间过短、经常挑食偏食等因素,影响人体内部维生素D含量大小,造成羟基维生素D异常,容易造成脑内神经递质传递紊乱,有可能会出现睡眠质量变差、睡觉时经常容易醒来等症状。如果出现脑内神经组织受损,建议患者按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缓解。 2、手脚抽搐 长期处于羟基维生素D含量混乱状态,会影响骨骼基础代谢功能紊乱,引起手脚抽搐、四肢发软等症状。出现羟基维生素D数值紊乱,患者建议按医嘱使用维生素D2注射液、维生素D滴剂等药物改善。 3、内心自卑 若出现羟基维生素D数值过低,可能会有身体骨骼吸收钙元素困难,影响身体骨骼正常发育,出现身高偏低,也有可能会出现内心自卑。若出现内心自卑,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辅助改善症状。必要时,也可以配合医生使用牡蛎碳酸钙颗粒、蚝贝钙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会造成汗液分泌量上升、情绪容易激动紧张、骨质疏松等症状,可以通过适当方法缓解。若无法改善上述病情,建议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