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现代妈妈产后奶水少为哪般?

  从前,我们的祖母和母亲,尽管她们那个时代并不讲究或者说根本没有条件讲究饮食营养和保健什么的,可她们在哺育下一代时拥有一对乳汁汩汩的乳房是天经地义。相反,没有奶水的妈妈倒是不多。可是今天的年轻妈妈,为何大多少奶水呢?

  A:化纤侵入乳管

  据此有专家认为,“除部分内因外,现代妈咪少乳汁的原因之一是与穿着打扮有关,比如衣服和乳罩的纤维会堵塞乳管等。”为了验证这一判断,泉谷布光教授把从数百名缺少乳汁的妈咪乳房中挤出的长约0。5毫米、宽约0。2毫米的茧状微粒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80%妈咪乳房中挤出的微粒是由微小的羊毛、棉织品、化学纤维等组成的。

  原来,妈咪带上乳罩后,由于乳头在乳罩的压迫下,致使乳头和乳罩的摩擦加剧,乳罩上的纤维便会逐渐进入乳管内,从而使乳管堵塞,造成一些妈咪少奶或无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泉谷布光教授指出,妈咪在怀孕期间就应“提高警惕”——孕期不要把乳罩系得过紧,尤其是在妊娠后期,更应注意:

  1、避免让肌肤直接接触化纤衣物,不要在乳罩外直接穿羊毛类衣服;

  2、乳罩洗涤要格外精心,切勿将乳罩与其他衣物一同洗涤;

  3、每次使用乳罩前,一定要仔细将其内侧的灰尘、纤维状物、毛羽等拂净;

  4、做乳罩的织物一定要柔软,最好选用优质纯棉质料的;

  5、另外,孕期应坚持擦洗、按摩乳房,注意乳头卫生。

  B:精神压力导致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紧张的生活环境,繁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人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波动,烦躁、惊喜、忧愁、郁怒等情绪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些因素可以通过产妇的大脑皮层影响垂体的活动,从而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使产妇出现乳汁缺乏。

  如此看来,讲究休闲放松,张弛有度,不仅对自己,对我们的下一代也受益非浅哦。最起码在把生宝宝列入日程上的孕前期,你就应该“操练”自己了,有意识地听听音乐啊、读几本好书啊,做些有运动啊什么的,调节情绪,保持对生活的满腔热情,一定没错的!

  C:饮食结构不合理

  现代许多女性为追求身材苗条,改变了饮食习惯。一般都吃得很少,仅仅强调多吃些水果和蔬菜,连维持身体正常运作而必要的主食都被列入“黑名单”了,这种偏食现象往往会导致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严重缺乏,当然乳汁也不会多了。其实“环肥燕瘦”总相宜,刻意、盲目地节食减肥,得不偿失呀。

  D:滥用避孕药

  有的女性因害怕怀孕,自行滥用避孕药物,使内分泌机能紊乱,脑垂体促泌乳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为乳房正常发育设置了障碍,导致产后缺少乳汁。

  E:分娩姿势与母婴接触

  日本产科医生研究证实,传统的仰卧式分娩能“抑制”母乳分泌量,而采用坐式分娩却能使泌乳量增加。他们还得出结论:母婴分离的产妇比母婴密切接触的产妇每天平均乳量少将近400毫升。看来,实行“母婴同室”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这一点,我国目前妇幼机构都已普遍实施,能让新妈咪与夜思日想的小宝贝同居一室。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9-07 00:01: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