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孕期鼻炎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

  怀孕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这不,快乐的准妈妈晓春一边与家人分享着怀孕的幸福,一边加强营养以保证身体健康,生怕自己有一点小小的闪失而造成小宝宝发育不好。

  很快,孕期在喜悦和期盼中度过了最危险的前3个月,这期间经历了尿频、孕吐等坎坷,坚强乐观的晓春都挺了过来,但最近一场小小的“感冒”,使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不停地缠绕着晓春。鼻子堵得要命,鼻涕不断,而且最要命的是,晚上鼻子堵得死死的,只能用嘴呼吸,每天夜里都要因为嗓子干而醒来数次,非常难受。看医生也有几次了,每次都是不敢开什么西药,都是中药煎服,可是效果不好。医生说晓春是肺弱气虚,最后一次开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打了3天点滴,咽痛现象消失,咳嗽也稍为好转,可是鼻塞减轻不明显。在家待了几天,实在难受得不行,只好又去大医院求治。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 ,告诉她患的是鼻炎 ,是由妊娠引起的。晓春有点糊涂,鼻炎与妊娠到底有什么关系?是怎么引起的?对胎儿有没有什么影响?

  都是雌激素惹的“祸”

  为什么怀孕后易患鼻炎呢?这是因为女性鼻黏膜对雌激素反应较敏感。有些女性在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影响下,鼻黏膜会发生与子宫内膜相似的周期性出血现象,这就是代偿性月经。怀孕后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鼻黏膜超过敏反应,导致小血管扩张,鼻腔细胞水肿,腺体分泌旺盛,这就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由于这种症状发生在妊娠期,分娩后又能自行缓解,所以叫妊娠期鼻炎。其实,其病理变化是血管的舒缩障碍,而且除怀孕外,只要有雌激素升高的情况,如青春期、月经期、长期服避孕药等,都有可能会引起鼻炎,所以,有些人将妊娠期鼻炎又称为血管舒缩性鼻炎。

  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

  胎儿

  1.易造成宫内缺

  长时间的严重鼻塞有可能会造成胎儿宫内缺氧,这对胎儿的发育极为不利,不过大多数孕妇不用担心,多数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会提醒你改变呼吸方式,比如因呼吸困难而被憋醒或改用嘴呼吸等。

  2.不当用药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孕妇患了鼻炎,如果服用药物不当,后果难以预料。因为目前治疗鼻炎的药物大多含有麻黄素,孕妇服用了这些药物,药物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很可能造成流产或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如果鼻塞特别严重,可以适当用一些1%麻黄素液3~5天,不过,不能长期使用。

  就医小贴士:选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母亲

  1.影响睡眠

  许多患鼻炎的准妈妈,因鼻塞严重,常在夜间被憋醒或改用嘴呼吸,结果是嗓子难受口唇干燥,严重影响了睡眠和心情。有些孕妇会因长期鼻塞而出现了缺氧的症状。对此,专家建议:通过睡午觉可以补充睡眠的不足;通过吸氧可以改善缺氧的问题。

  2.易引发神经症

  鼻炎被不少孕妇看作仅仅是鼻塞的“小毛病”,却不知道,鼻炎若不及时治疗,会酿成许多后患。鼻腔与咽腔相通,鼻腔发炎,累及咽腔,易引起咽炎,向下可连累喉部,发生喉炎;炎症向上蔓延,还可引起眼病和中耳炎。鼻炎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引起鼻甲肥大、鼻息肉副鼻窦炎,导致头晕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甚至长期低热等,严重影响了孕母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及预后

  怀孕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影响,易患鼻炎或使原有的鼻炎加重。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 20%的孕妇有发生妊娠期鼻炎的可能,尤以怀孕 3个月时更为明显。在孕期用药的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原则上最好不使用任何药物。如果必须用药尤其需要注意药物的成份,仔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并经过耳鼻喉科专科医生的同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抗组织胺药物、各种类型激素类和收缩鼻腔的滴鼻剂最好不要用。若有脓性鼻涕合并有感染,可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最好不要长期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损害的抗生素。

  至于孕期鼻炎的预后,孕妇不必过于担心,分娩后随着致病因素(雌激素下降)消除 ,鼻炎也随之痊愈 ,愈后也不会留后遗症。

  就医小贴士:孕前患有轻中度鼻炎的女性可以怀孕和哺乳,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孕前患有严重鼻炎引起明显不适的女性,最好在治疗后再开始怀孕,以免在怀孕期间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科学预防应当先

  1.重视鼻腔卫生,积极预防感冒

  当我们呼吸时,鼻子会对空气进行加温、加湿和清洁过滤,以确保进入人体的空气足够温暖、湿润和干净。在环境干燥时.鼻子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做好鼻子的保护非常重要。秋冬寒冷季节或感冒流行期间,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需戴口罩,保持口鼻的温暖湿润,减少干冷空气的刺激;室内空气干燥时,建议孕妇使用加湿器来补充空气湿度;避免过度刺激的气味,如蚊香、烧香、油漆、清洁剂等;对空气污浊的室内,可以用白醋熏蒸的方法来进行空气消毒。另外,要积极预防感冒,受凉后可及早服用生红糖水以驱除“寒邪”,感冒流行期间可服用板蓝根等中药,以减少发病机会。

  2.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首先避免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受凉、饮酒、吸烟等,这是因为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鼻黏膜调节功能差,防御功能低下,病毒会乘虚入侵导致发病。另外,如早晨慢跑、冷水洗脸、下午散步等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提高人体对不良条件的适应能力。(所有的运动应规律而渐进地进行,考虑到孕妇身体的因素,一周3次适量运动比较合适。)还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及全身其他慢性疾病。

  3.改善环境、饮食调和

  改善和控制环境因素,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平时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卫生,定时打开窗子更新室内空气,勤洗头、洗澡,勤更换枕头、被褥,.避免落尘和霉菌的滋生;家中应避免饲养宠物,如猫、狗、鸟、兔等;避免吸烟及处在二手烟或污浊的空气中。

  孕期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类食物,如青菜、西红柿、橙子、红枣、豆类、瘦肉、乳类、蛋类等,可以增强血管弹性,改善鼻腔黏膜的血流;尽量避免吃生冷的食品及饮各种酒类。

  4.保持心情愉快

  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要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经常大吵大闹或有忧郁情绪的孕妇,应及时做好情绪调整,必要时考虑请心理医师协助开导。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7-07 00:01:00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