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肝孕妇也可以生健康宝宝

  身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准妈妈,精神负担很重,害怕把病毒传给宝宝。如何孕育健康宝宝、顺利分娩、尽力切断乙肝母婴传播途径呢?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郑大一附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先兰两位专家。

  孕后发现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怎么办?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孕前检查,但总少不了一些意外怀孕的“漏网之鱼”。假如准妈妈在怀孕以后才发现自己患有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可怎么办?

  “若准妈妈肝功能正常,是可以继续妊娠的,但必须定期监测肝功,平均1~2个月查一次,一旦发现异常,医生就能根据情况及时处理,或保肝治疗,或提前终止妊娠。”牛学恩说。

  除了定期监测肝功能,准妈妈出现不想吃饭、乏力、腹胀、皮肤瘙痒或黄疸等症状,也在提醒你可能有肝脏功能受损情况发生,要随时到医院查肝功能。

  倘若检查发现准妈妈是轻微的肝功能异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对胎儿没有影响的保肝药物,千万不可不用药。否则,转氨酶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不仅影响腹中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流产,还易引起准妈妈肝脏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

  尤其进入妊娠晚期以后,随着胎儿增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进一步加重准妈妈的肝脏负担。赵先兰提醒准妈妈要做到:不熬夜,多休息,营养全面,不盲目进补,适当轻柔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放松心情,这些都有利于控制、缓解病情。

  抗病毒治疗孕期不可随意停药

  还有一些女性已经开始抗病毒治疗,但准备或意外怀孕了,就想着赶紧把药停掉。对此,牛学恩并不赞同。因为擅自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导致乙肝病毒复制反弹,加重病情。

  那么该如何是好呢?准备怀孕的女性相对简单一些,她们可以在受孕前1个月在医生指导下将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换成妊娠安全性较高的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乙肝女患者,则必须停药半年以上才能考虑怀孕。

  但是,如果是意外怀孕的准妈妈,就要看以前服用的抗病毒药物对胎儿影响到底有多大,权衡利弊后选择是要还是流。如果决定继续妊娠的话,也要换成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任一抗病毒药物。

  牛学恩说,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一旦准妈妈查出大三阳、小三阳,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建议她们及时用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干预治疗,能在短期内把乙肝病毒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而减少母婴传播。

  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越早越好

  说到孕育,乙肝妈妈最关心的就是母婴阻断了,最怕把自己的乙肝病毒传播给宝宝。以往,有乙肝专家建议在妊娠7、8、9三个月,准妈妈每个月注射一针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此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赵先兰说,在临床上,注射这三针的乙肝妈妈分娩的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并没有比未注射者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牛学恩说,还有乙肝专家从理论分析,认为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而乙肝妈妈体内都有抗原,抗原、抗体相遇,可能发生抵抗或出现不良免疫反应,从而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不过,目前临床上也未发现因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孕妇。

  由于妊娠7、8、9三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意义究竟有多大尚没有定论,对乙肝妈妈来说,注射可以,不用也行。

  到底准妈妈该如何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呢?

  “最关键是在孩子出生24小时内,尽早进行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越早阻断效果越好,成功率可高达95%。”牛学恩说。

  其实,中国的乙肝大部分母婴传播,子宫内感染率很低,绝大部分感染发生在分娩期。胎儿在经产道分娩而出时,可能吸入母血、羊水等分泌物中的乙肝病毒,这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不过,好在新生儿携带的乙肝病毒由血液循环落植到肝脏需要一段时间,只要及时在他们体内注入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及时产生中和作用,清除这些病毒,避免病毒入侵肝脏。

  为更早地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一时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准妈妈一定要把需要提前告知产科医生。此外,第一次疫苗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时,还要分别接种第二、第三针乙肝疫苗。

  很多乙肝妈妈关心自己究竟能不能哺乳,牛学恩说,如果准妈妈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仅表面抗原阳性,而新生儿又经过联合免疫了,可以母乳喂养。不过,这类乙肝妈妈在哺乳时要注意乳头有无破损、溃烂,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就别再喂奶了。

  除此以外,其他的乙肝妈妈为了宝宝安全,还是让宝宝喝婴幼儿配方奶粉更妥当。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3-04 07:56:00浏览3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