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防止产后乳房下垂

  怀孕前罩杯34e怀孕后升为34f,生产后罩杯恢复为34e,可是有严重下垂情形。产后曾哺乳半个月,因无奶水而做罢。   先为乳房下垂下个定义。乳房下缘和躯干表面相交之处称之为乳房下皱襞,正常情形下,尤其是年轻的妇女,乳头的水平位置是在乳房下皱襞之上,若掉在其下就是所谓的乳房下垂。下垂得越严重,就掉得越低。

  乳房下垂最常见的原因有三:1。减肥后乳房下垂。2。生产后乳房下垂。3。老年性乳房下垂。怀孕后由于荷尔蒙的影响,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及乳腺组织皆会增生,而使得乳房明显变大。当然此时乳房表面的皮肤也会被撑大。生产完后,荷尔蒙量减低,若加上没有哺乳,则脂肪及乳腺组织皆快速减少,已被撑大的乳房皮表在内容物减少的情形下,自然就松垮了下来。原本乳房较大妇女,若加上没有穿戴胸罩的习惯,下垂的情形会更严重。

  乳房较大的妇女为避免产后乳房下垂,在怀孕当中应该随着乳房的增大,选择适当尺寸的胸衣,决不可不穿,否则容易下垂。产后也要随着乳房的缩小,换穿较小尺寸的胸衣,才足以提供适当的支撑。生产后最好能够喂哺母乳,因为,一来母乳是婴儿最完美的营养品,二来,经由哺乳也可避免乳房缩小太快,而减少乳房下垂的机会。

  对于已经下垂的乳房,若只是轻微,或可经由局部按摩及增强胸肌的运动(如伏地挺身)来改善外观,否则大概只能找整型外科医师帮忙了。

  怎样保持乳房坚挺?

  有些妇女不愿意用母乳喂养孩子,生怕毁了她们的体形。其实,你不需要为了分泌乳汁而吃得过多或长得很胖。哺乳期的母亲需要足够的营养以弥补身体的消耗,但体重却没必要增加。

  但是,母乳喂养对乳房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影响呢?乳房在妊娠期间胀得很大;孩子出生后,不管吃不吃母奶,乳房会变得比以前还要大。医生认为,正是乳房在初期的这种胀大现象(而不是不断的哺乳)才导致了有些妇女的乳房下垂,变成平胸。当然,孩子出生一周后,即使母亲顺利地用母乳喂养孩子,她的乳房会不如以前那么挺拔、结实,以致于她会怀疑乳汁是不是没有了。

  无论你是从未开始喂奶,还是孩子在1、3、6或12个月时就已经断奶,影响乳房形状和大小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每个妇女乳房的支撑组织的不同特点。有些妇女从未给孩子喂过奶,但乳房却变得很平。从医生们的经验来看,许多妇女用母乳喂养过自己的好几个孩子,但是体形一点也没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其中有些妇女体形变得更吸引人了。

  这里有两项预防措施可能十分重要。首先,母亲应该戴一个尺寸合适的胸罩,以托住乳房,不仅哺乳期要这样,妊娠后期也要如此,白天夜里都要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乳房在增大变重后其皮肤和内部支撑组织撑扩伸张。对许多妇女来说,在妊娠期第7个月时,最好应该换上大点的胸罩。最好去买那种哺乳胸罩,里面有一种能换能洗的垫子,可以吸净渗漏出来的乳汁(当然,也可以用棉垫代替),能从前面解开喂奶(要买那种用一只手就能轻易解开的胸罩)。

  还有一项预防措施,那就是在妊娠和哺乳期要避免体重增加过多,因为除了妊娠以外,肥胖毕竟也可以使乳房下垂。

(实习编辑:黄秀杰)

2010-03-01 07:39:00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