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甲减孕妈妈的艰难抉择

李小毛 妇科,妇产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当妊娠和甲减狭路相逢时,宝宝也许已经受到了伤害,该留还是“流”?这是一场赌局。选择“流”,会有怎样的后果?选择留,又该怎样监测他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好好的,怎会有甲减?

  “宝宝怎么样?”刚从产房出来、躺在床上的罗敏,看到丈夫林浩进来,一把抓住他的手,紧张地问道。

  “宝宝很好,很可爱,像你那么漂亮。医生刚刚帮他作了检查,目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不用担心!”林浩怜爱地抚摸着妻子的头发,轻声安慰道。

  虽然很清楚医生说的是“目前”,不包括一些可能隐匿存在的情况,但“目前正常”,离“正常”已经越来越近了,不是吗?罗敏长长地嘘了口气,闭上眼睛,低声地喃喃自语。

  160多天,罗敏和林浩那两颗一直悬着的心,此刻算是安稳地着了地。

  想当初,知道自己怀孕后,罗敏和所有的准妈妈一样,细心呵护着自己的身体和肚子里的宝宝。不料,就在怀孕4个月作产检时,医生说罗敏患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种内分泌疾病,以下简称甲减)。

  “怎么可能?我一直好好的,连别人常见的恶心、呕吐都没有,怎么突然会有这个病?”听到这个消息时,罗敏的第一反应就是医生搞错了。

  宝宝该留还是“流”

  孕妇患甲减,可能会对胎儿的神经、智力等发育造成损伤。除此之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生长迟缓、畸形等的概率也会增加。

  同时,孕妇出现流产早产、死产等的风险也会增大。

  罗敏和林浩的内心从没发生过那么激烈的斗争,要不要这个宝宝,是一道他们几乎做不出的选择题。

  继续妊娠,把宝宝生下来。那就要冒着孩子有发育异常、智力降低等风险。

  选择流掉孩子。把病情控制好再重新怀孕,他们实在舍不得。况且,医生告诉他们。患有临床甲减的病人,本身生育能力就会降低,如果流产的同时出现了并发症,那她以后是否还能怀孕.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医生只能给病人分析两种情况的利弊,最后如何选择,决定权在病人及其家属。”对于这种两难的情况,程桦(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医生应该让病人清楚知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出现哪些后果。

  及时治疗 可能反败为胜

  甲状腺素,是胎儿脑神经发育的必需激素。缺乏甲状腺素,可导致胎儿脑发育障碍,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呆小症(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可伴四肢骨骼畸形)。

  在妊娠20周以前,胎儿甲状腺功能尚未建立,其脑发育所需的甲状腺素,主要来源于母体。妊娠20周后,则以“自供”为主——主要源于胎儿自身的甲状腺,母体提供的甲状腺素只作为补充。

  因此,妊娠早期,母体患甲减(或亚临床甲减),对胎儿脑发育的影响很大。

  虽然如此,但在临床上,有很多人是像罗敏那样,在过了妊娠早期后,才被确诊患有甲减(或亚临床甲减)的。此时,胎儿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可能已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对于这样的孕妇,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病人可以考虑选择继续妊娠,但须立即开始甲状腺素的替代治疗,以使血液中的甲状腺素水平迅速恢复正常。

  这是因为,研究人员经过跟踪随访,发现妊娠早期(20周前)患甲减的孕妇,若未给予左甲状腺素治疗,其后代在7~9岁时的智商比一般儿童要低。而给予左甲状腺素治疗的.其后代的智商与一般儿童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孕妇血清中游离甲状腺素的持续降低,才是影响胎儿神经和智力发育的最关键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TSH和甲状腺素分泌会和非孕期有所不同。所以,孕期的TSH、TT4和FT4的正常值范围与普通人群也有所不同。

  但是,目前医学界尚无孕期特异性的TSH参考范围,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妊娠之前和妊娠期间,母体的TSH都不应该超过2.5百万国际单位/升。

  因此,确诊患有甲减的女性病人,在准备怀孕前,需要调整左甲状腺素的剂量,使血清的’rSH达到正常范围后,再考虑怀孕。一般来说。甲减妇女在妊娠期间,所服用左甲状腺素的剂量要比妊娠前增加30%-50%。

  药物:没有不良反应

  左甲状腺素是治疗妊娠期甲减的主要药物。但对于用药,不少孕妇忧虑重重,唯恐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对甲减病人来说,左甲状腺素并不能算是药物。它是一种生理性替代品。”程桦教授解释。

  甲状腺素是人体必需且能自己合成的一种激素。而甲减,其实就是人体分泌的甲状腺素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因此。服用左甲状腺素,相当于是“缺什么补什么”。

  左甲状腺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腺素纯品,只要剂量适当,它是不会引起人体出现不良反应的。当然,服用过量,人体就会出现心慌、多汗等情况,这与人体分泌过量的甲状腺素(甲亢)类似。好比吃得过饱撑坏了肚子一样,不是食物本身的问题,而是过量引起的问题。

  验血,一月一次即可

  决定把宝宝留下的罗敏,尽管每天都按时服用左甲状腺素,但她心里还是有一百个不放心。

  吃药不到一周,她就急着让医生开化验单,想确定自己的‘TSH水平是否已经恢复正常。

  其实,由于左甲状腺素的半衰期在6天左右,因此,服用药物后。病人血液的FT4,TT4、TSH值是不会立即改变的。一般来说,服药l一2个月后,病人血液里的药物浓度才会达到稳定的水平。

  因此,病人若想了解自己服药后的激素变化,不是越早抽血越好。接受治疗后30~40天.血液的TSH和FT4的水平,才真正体现出该药物剂量所达到的治疗效果。

  在甲状腺功能控制稳定后,病人应每隔6—8周抽血复查一次。治疗期间,如果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则要在调药后30天左右再次复查甲状腺功能。

  超声检查 每次要准时

  合并甲减的孕妇,属于高危妊娠,在产检过程,除了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以外,还要特别重视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有二维黑白超声、二维彩色超声、三维彩色超声等不同的选择。二维超声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的影像,三维超声则可以看清胎儿的立体图像。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看得更清楚,更容易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因此,有条件的话。每次都做三维超声是最好的。

  经济条件有限的,最好也在第三次超声检查时(孕22~26周),选择作三维超声检查(至少是彩色超声)。这个阶段,胎儿的心、肝、脾、胃等脏器已基本发育完全,而且此时胎儿活动的空间还比较大,超声检查容易清晰地看到各器官的发育情况。孕周过小(小于22周),胎儿过小,脏器还没发育成熟,出现漏诊、误诊的可能性将增大。孕周过大(大于26周),胎儿的头可能已经进入母亲的骨盆,此时超声检查就无法看清胎儿的颅脑发育情况。

  超声检查不可能做到“明察秋毫”。超声检查正常,只能说明胎儿主要器官的形体结构正常。器官的功能表现,如神经和智力发育的异常,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超声发现的。

  除此之外,李小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围产医学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围产医学学会主任委员)提醒,甲状腺素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因而患甲减的孕妇切记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以确保出现贫血时,能及时治疗。小课堂: 认识甲减

  甲减是一种和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反的疾病。甲亢的病人常有多饮、多食、怕热多汗、消瘦等症状。典型的甲减病人则会有畏寒、乏力、嗜睡、少汗、体重增加等表现。不过,甲减的发病比较隐匿,病程也较长,很多病人可能会像罗敏一样,没有特异的、明确的症状和表现。

  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甲状腺素(TT4)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均降低。是诊断甲减的第一指标。

  亚临床甲减,就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抽血检查TsH增高,TT4和FT4均正常的一种情况。小贴士: 记得空腹服药哦!

  服用左甲状腺素。一定要清晨空腹服用,这样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有的病人不知道要空腹服药,血液中的TSH也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时首先要把药物改为空腹口服,之后TSH也许就能轻易达标了。链接:甲减孕妇的4次超声检查

  在整个孕期,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患甲减的孕妇需要作3~4次超声检查。

  第一次在孕6~8周,此时行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胚胎是否存活。并初步核实孕周。这对日后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是否缓慢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次在孕11~13周+6天,重点在于对唐氏综合征进行筛查和初步排除严重畸形。

  第三次在妊娠22~26周,这时胎儿各器官已基本发育完全,是系统筛查胎儿有无严重发育畸形的最佳时期,同时还可以了解羊水状况及胎盘有无异常等。

  第四次在分娩前,可了解胎儿大小、胎盘、脐带及羊水等情况。

  警告:甲减的十类“危险人物”

  ①有甲亢、甲减、产后甲状腺炎病史或甲状腺手术史的人。②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③甲状腺肿大的人。④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人。⑤有甲减症状或体征的人。⑥患l型糖尿病的人。⑦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⑧有不孕史的人。⑨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的人。⑩有早产病史的人。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

2009-10-16 11:30:00浏览2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肛门处有血栓怎么治疗
肛门处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坐浴、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针对肛门血栓的治疗,患者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合理选择方案。1、坐浴:坐浴是缓解肛门血栓症状的常用保守方法。患者可使用温盐水坐浴,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天2-3次。温热水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有助于血栓吸收。坐浴时需注意溶液浓度,盐水浓度不宜过高。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外用痔疮膏,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其具有消肿、止痛功效,能减轻肛门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口服药物方面,可选用地奥司明片,其能增强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血栓消退。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医嘱,避免不良反应。3、手术治疗:若血栓较大,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为血栓性外痔剥离摘除术,在局部麻醉下,通常切开皮肤,取出血栓,能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恢复。手术时机需由医生评估,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若发现肛门处有血栓,不要自行盲目处理。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明确血栓大小、位置及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合适治疗方案。若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如出血、疼痛加剧等,及时告知医生。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血栓引起肺栓塞是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血栓引起肺栓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后果,但不能简单地说是最严重的后果。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是栓塞的面积,如果较大面积的肺动脉被血栓堵塞,会严重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病情往往较重。其次,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也很关键,原本就有心肺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后可能更难以承受病情的打击,预后相对较差。另外,治疗是否及时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若能在发病后及时得到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如溶栓、抗凝等,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除了肺栓塞,血栓在其他部位引发的后果也应重视。当血栓阻塞冠状动脉时,会使心肌供血中断,引发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而脑动脉血栓形成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脑梗死,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此外,血栓还可能在肢体的深静脉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静脉瓣膜破坏,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等,影响肢体功能。长期卧床或制动的患者还可能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有血栓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血栓肺栓塞能治好吗
血栓肺栓塞可以治疗,但治愈效果取决于栓塞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血栓肺栓塞是指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部血流受阻的一种急症。常见病因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手术后或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是主要发病机制,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猝死。诊断血栓肺栓塞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辅助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可能,CT肺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栓塞部位及范围;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治疗血栓肺栓塞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对于高危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行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快速溶解血栓。极危重患者可能需介入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栓肺栓塞的预后与栓塞范围、治疗时机及并发症相关。及时诊断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需长期随访和管理。复发风险较高者需延长抗凝治疗时间,甚至终身抗凝。针对血栓肺栓塞患者,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立即开始治疗。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或肿瘤患者,需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或穿戴弹力袜。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久站,定期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肺栓塞抗凝后栓子能化掉吗
肺栓塞抗凝后栓子有可能化掉。肺栓塞是一种由血栓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严重疾病,抗凝治疗是其核心治疗手段。抗凝治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扩大,并促进机体纤溶系统溶解血栓。部分栓子可逐渐溶解,但并非所有栓子都能完全消失,治疗效果受血栓大小、形成时间及患者健康状况影响。栓子能否溶解取决于多种因素。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同时机体的纤溶系统会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栓子缩小或消失。新鲜血栓较易溶解,尤其是较小的血栓,溶解过程可能需要数周至数月。抗凝治疗在预防血栓复发和促进部分栓子溶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非所有栓子都能完全溶解。陈旧性血栓由于纤维化程度较高,溶解的可能性较低,可能形成永久性血管阻塞或瘢痕组织。其次,,血栓的大小和位置也影响溶解效果,较大血栓或位于主要肺动脉的血栓更难完全溶解。此外,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及遗传性易栓症等因素也可能限制栓子溶解的效果。对于抗凝治疗效果有限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溶栓治疗通过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直接溶解血栓,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如导管取栓或碎栓术可快速清除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建议肺栓塞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并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对于症状持续或加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考虑溶栓或介入治疗。通过科学治疗和密切监测,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