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从大项目到小盐勺 看基金会如何用好每一分钱

  汶川女孩雷国芳这几天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感动之中。从7月14日开始,她和来自四川成都、绵阳、德阳、阿坝等地震重灾市州的18个重灾县(区)的160名基层卫生人员一起,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培训。学校、老师、同学以及每日接触的心理咨询……这一切,在雷国芳的眼中,都是新鲜的。

  “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还没有缓过神来,他们的心理迫切需要调整,更加需要得到很好的心理辅助。”雷国芳说。

  雷国芳知道,地震发生后,虽然国家从外地派了很多心理专家来家乡进行心理援助,“来的专家一茬接过一茬”,但是这些专家并不了解家乡本地的情况,心理救治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汶川需要本地的心理医生”。

从大项目到小盐勺  看基金会如何用好每一分钱

  雷国芳也知道,能到成都免费参加这样一个培训,她得感谢一个名叫“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组织。

  流动的医院

  从2005年12月7日成立至今,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还不到四周岁。但这样一个年轻的组织,有关他的新闻却频见报端。

  媒体对这个组织的报道聚焦在了两个词:“流动医院”、“健康教育”。而这正是这个公益性社会组织一直所致力办的两件事情。

  “基金会有两项任务,一项任务就是协助政府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把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基金会的主要解决方向;第二个任务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从目前注重于治的医疗模式,转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正确道路上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会常务副理事长桑希杰说。

从大项目到小盐勺  看基金会如何用好每一分钱


  从2003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开始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这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发现,即便是政府补贴部分资金,农民仍然看不好病。

  “新农合的意义在于可以让老百姓可以看得起病,因为新农合可以报销一部分,这在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上解决了一步,换言之,新农合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但是有钱能看病的,他不一定能看好病。”桑希杰说。

  现实的情况是,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医疗资源非常有限。为了看上病,看好病,一些地区的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千里迢迢赶到镇上看一次病。但更多的人囿于昂贵的路费选择了放弃,直至死亡。

  如何解决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认为硬件建设应首当其冲,但是如果办医院,对于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以及这些地区庞大的医疗需求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然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医疗资源稀缺的确是解决当前西部偏远山区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绕不过的一道槛。

  坚持理念创新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流动医院”进入他们的视野。据基金会实地考察,经专家论证发现,流动医院投资小,见效快,其万元投资服务范围是固定医院的26倍,救助患者人次相当于固定医院的1.3倍,非常适合在广大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和幅员比较辽阔的东部省份农村地区运营。而流动车辆所具有的流动性和便捷性,将随时弥补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不足,充实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2006年,“健康中国 流动医院”工程启动。这一工程得到了北京福田汽车公司的响应。据统计,迄今为止,30辆“流动医院”已扎根内蒙、青海、西藏等地,如同“健康天使”般为当地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除了“流动医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目光也始终未曾离开过中国庞大的基层医疗机构。在陕西,基金会总计投入1620万元,援建了42所乡镇卫生医院和58所村卫生院;在江苏、在广东……都留下了基金会医药卫生扶贫的身影。截至2008年底,基金会总投资达2亿元,直接受益人口接近1亿。

  从医院到医生

  在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的同时,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将目光锁定了像“雷国芳”这样的基层医生们。

  雷国芳所参与的这个项目全名为“健康中国工程——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5.12地震发生后,基金会通过调查发现,灾后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和设备配置等硬件建设已先行一步,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地震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差,面对灾区急速增加的医疗卫生需求,更显得需要对其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因此,灾区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恢复和提高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国家投入很大资金和力量来进行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体现在医务工作上,除了硬件建设外,我们觉得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急需上一个层次。”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长桑希杰告诉39健康网。

  7月14日,“健康中国工程——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在成都启动。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募资、中国医学科学院技术支持、四川省卫生厅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将为四川18个地震重灾县培训乡镇基层卫生人员约1500人,培训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医学影像和医学检验、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卫生管理等五个方面。

  事实上,培训基层医生已是基金会的常规“项目”。

2009-07-28 16:06:00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父母的痣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的痣有可能遗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孩子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对预防痣的异常变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痣的形成与基因存在关联。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如果父母携带与痣相关的特定基因,那么孩子遗传到这些基因的可能性较高。例如,先天性巨痣就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当孩子继承了这些异常基因后,身体在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和增殖就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痣的形成。从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环境因素虽不能直接导致痣的遗传,但与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着痣的出现。紫外线照射是促使痣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若父母长期处于阳光照射强烈的环境中且未做好防护,其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因紫外线刺激而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形成痣。而孩子若遗传了对紫外线敏感的基因,再加上类似的紫外线暴露环境,就更易出现痣。对于关注此问题的父母,建议在平时做好孩子的防晒工作,尽量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因环境因素诱发痣形成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观察孩子皮肤痣的变化,一旦发现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出现异常改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通常会遗传给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因素主要与基因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高度近视相关,如MYP1、MYP2等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眼球发育、眼轴长度调节以及眼部结构的形成。当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时,其携带的这些致病基因更有可能同时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从遗传层面就具备了患高度近视的易感性。而且,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病中所占比重较大,相比普通近视,高度近视受遗传影响更为显著。高度近视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孩子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致病基因才会发病。若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且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孩子几乎肯定会遗传到高度近视相关基因。而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父母一方携带显性致病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遗传到高度近视。X-连锁隐性遗传则主要影响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母亲是携带者,儿子有50%的几率患病。这些复杂的遗传模式,使得父母高度近视时,孩子遗传到高度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家庭,孩子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部检查,建立视力档案,定期监测视力变化。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为眼睛发育提供充足营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是父母问题吗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问题。虽然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但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父母的染色体状态是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本身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例如染色体平衡易位、罗伯逊易位等,在生育过程中,就有可能将异常的染色体传递给胎儿,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平衡易位为例,父母的染色体在发生断裂和重接后,遗传物质总量虽然没有丢失,但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胎儿在遗传父母染色体时,可能出现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进而引发染色体异常,最终导致流产。除了父母遗传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可致使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在受精卵形成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新的染色体突变。例如,受到外界环境中的致畸因素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孕妇在孕期接触大量电离辐射,可能损伤胚胎细胞的DNA,导致染色体断裂、重排等异常情况。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干扰胚胎细胞的正常分裂过程,引发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若发生流产且发现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应前往正规医院的遗传咨询门诊就诊,进行染色体检查,排查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远离辐射源、避免滥用药物、减少化学物质暴露等。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婴儿湿疹怎么办
婴儿湿疹的处理方法包括皮肤护理、寻找并规避诱因、药物治疗等。这些措施综合运用,能有效缓解婴儿湿疹症状,促进皮肤恢复,让宝宝舒适成长。1、皮肤护理:保持婴儿皮肤清洁与湿润是基础。每天用温水轻柔清洗湿疹部位,动作要轻缓,避免过度擦拭损伤皮肤。清洗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霜,锁住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2、寻找并规避诱因:仔细观察婴儿接触的物品、食物等,排查可能的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包括牛奶蛋白过敏、接触化纤衣物、尘螨等。若怀疑牛奶蛋白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低敏配方奶粉。同时,尽量给婴儿穿着纯棉、宽松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与刺激。定期清洁婴儿居住环境,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3、药物治疗:根据湿疹严重程度选择药物。轻度湿疹,可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其可起到收敛、止痒作用。中重度湿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如地奈德乳膏,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停药,不可自行长期、大量使用。若婴儿湿疹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或出现感染迹象,如皮肤红肿、渗液、发热等,应及时带婴儿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日常密切观察婴儿湿疹变化,做好护理工作,为婴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湿疹的康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